2.2.1孔隙类型
根据薄片资料观察,克下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填隙物溶孔以及微裂缝等,具有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并存的特点。原生粒间孔约占样品总孔隙的0.5%,粒间溶孔约占30.4%,粒内溶孔约占54.3%,微裂缝和填隙物中溶孔约占7.6%和7.2%。
具体而言,由于该区溶蚀作用的普遍存在,粒间孔发育较少;溶蚀孔是在后期改造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属于次生孔隙。粒间溶孔是由胶结物的溶解或部分骨架颗粒被溶蚀而形成的,孔径一般为400μm。粒内溶孔是由于某些矿物(如长石等)被溶解,消失或部分残余而造成的,这种孔隙通常保持了原矿物的形态,孔径一般小于100μm。溶蚀孔是该区最重要的储集空间,约占84.7%。
2.2.2孔隙组合
粒间孔和溶蚀孔是工区主要的储集空间,而裂缝既是储集空间,还是主要的渗流通道。该区主要有以下几类孔隙组合:
溶蚀孔+粒间孔组合:是研究区出现最多的孔隙类型,原生和次生粗孔隙群为主,在后期溶蚀作用下产生的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极大地改善了岩石的储集性能,孔隙发育,连通性好,填隙物相对较少,喉道充填程度低。
溶蚀孔+裂缝(微裂缝)组合:主要发育微裂缝,以次生粗孔隙群的发育为主。微裂缝的发育沟通了各孔隙,加强了孔隙的连通性,大大提高了岩石的渗透性能。
溶蚀孔+填隙物溶孔组合:主要发育填隙物溶解孔,研究区内观察到填隙物溶孔通常为方解石胶结物溶孔。
2.2.3储层物性特征
根据对克下组16口取心井岩心物性资料进行统计,得出研究区孔隙度多集中在13%-24%之间,平均孔隙度为20.5%,渗透率多集中在(160-2560)×10-3μm2的范围内,平均446×103μm2,克下组储层属于中孔-中高渗储层。
此外,对研究区物性资料、岩心资料以及录井资料等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岩性的孔隙度的差异不是很大,但渗透率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整体上表现为粗砂岩和细砾岩储集性能最佳,中砾岩和中砂岩储集性能次之。
2.2.4孔隙结构
储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储层的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形态、分布以及相互连通的关系。该区储层中常见三种类型的喉道:缩颈喉道、片状喉道和管状喉道。总体来说,含泥量较少的粗砂岩和细砾岩以缩颈喉道为主,含泥量较高的砂砾岩以片状喉道为主,细粒沉积物以管束状喉道为主。
3结论
该区储层岩石以砾岩、砂砾岩和部分粗砂岩为主。储集空间具有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并存的特点,分为粒间孔、溶蚀孔、裂缝、填隙物溶孔四种类型,其中以溶蚀孔为主。孔隙组合类型为溶蚀孔+粒间孔组合、溶蚀孔+裂缝(微裂缝)组合和溶蚀孔+填隙物溶孔组合三类,以溶蚀孔+粒间孔组合最为常见。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经济学院 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 国际标准刊号...
期刊介绍: 《实验科学与技术》是四川省高教学会和电子科技大学主办、西南六...
期刊简介: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ofDalianMedicalUniversity(双月刊)曾用刊...
期刊简介: 《海洋地质前沿》Marine Geology Frontiers(月刊)曾用刊名:海洋地质研...
主管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出版地:北京市 国际标准刊...
期刊简介: 《神州民俗》杂志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省级民俗综合类文化期刊,著名书...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