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新常态下的未来五年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对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结构;能源优化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减缓,能源价格低位运行,新能源产业布局深入,能源行业整体进入变革期,“十三五”期
间,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完善,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但是,我国“富煤贫
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以及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煤炭的比例偏高,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仍然偏低,其他能源占
比虽有增加,但依然很低,总体能源结构不合理。
2、能源利用效率a偏低。我国能源总体利用效率偏低,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的效率较低,节能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现阶
段能源价格水平偏低,能源市场有待完善等原因也影响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提高,间接影响能源效率的改进。
3、能源安全问题严峻。我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安全的预警机制不成熟。当前,煤炭行业依然存在约1/3的落后产能需要淘汰,1/3的产能需
要整合;石油、天然气受储量制约,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铀资源的掌控和防范核电事故、放射性废料扩散的风险,在技术上仍有不确定性。
4、非化石能源发展缓慢。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成本相对过高,市场成熟度低,市场环境不完善,能源替代面临着许多制
约因素;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掌握相关核心技术,诸多原因致使非化石能源发展较慢。
5、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近30年的能源粗放式的开发,高污染、高排放,造成生态环境、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雾霾现象日益
严重;与此同时,煤炭开采也带来土地塌陷、水土流失、废弃物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2000~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之后增速逐渐降低放缓,尤其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未来5年将约以
6.5%的中高速增长;在此20年间,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国内生产总值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宏观经济波动
幅度收敛性明显,波动趋缓;在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在进一步放缓的基础上平稳增长,使得能源消费增速减缓。
2、产业结构。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比例日趋协调,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当前第三产业产值
已超过第二产业,预计到2050年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工业化程度越
来越高,以及能源和环境等外生性约束,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预期将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
3、城市化进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预计在未来5年中,我国城
市化水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必然引起能源需求量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居民可支配收入
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未来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预计将进一步攀升,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费也将快速增加。
4、人口规模。自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人口出生率稳步下降,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我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09年末
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3.34亿,比2008年末增加67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05‰;此后,我国人口进入低增长时期。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执行,预计在未
来五年中,受其他条件限制与增长的惯性作用,我国人口将保持持续的低速平稳增长,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过大的人口总量将持续推动能源
的高需求。
5、能源运输能力。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形成了“五纵七横”公路运输大通道和“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以及在长三角、珠三角
、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群。但我国因煤炭资源赋存地与消费地相异,石油、天然气的高依存度,运输能
耗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部经济发展、限制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6、环境压力。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对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2015年6月习近平代表中国承诺,“有信心和决心到2030年使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我国承诺在2005~2020年碳强度要降低40%~45%,实现这一目标对我国能源消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能源消费优化方向
(一)能源消费节能优化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2、加强工业节能。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着重
加强冶炼、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在火电发电方面,发展大型高效环保型机组;先进工业锅炉引进与加快燃煤锅炉改造;加大电
机与控制系统节能,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等。
3、加强管理节能。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能效标准和规范,完善能效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积极推进节约替代石油、热电联产、
余热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建立企业节能新机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
资机制;倡导社会节能,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全民节能活动,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
(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1、科学发展煤炭。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供过于求,产能过剩严重,煤炭经济形势严峻。在较长时间内,煤炭行业发展仍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中
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强度降低、环境制约增强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产业需要低碳减排、碳控约束下推进可持续发展。
2、积极发展电力。合理控制煤电规模,重点发展高效环保型机组;优先开发大水电,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大重点流域的
开发力度,注重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太阳能灯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3、油气行业新发展。当前全球油气供应充分,油气价格低廉,为我国利用海外资源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五年中,呈现出“三大
两跌”的局面,发展方式将由主要依靠投入扩大增量、过度依赖上游业务,转变为依靠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各业务协调发展。
4、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积极扩大国际能源贸易,加大能源技术合作,鼓励外商外资投资我国能源产业,参与能源领域的开发建设与经营;培育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公司,进一步完善能源贸易体系。
(三)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优化
1、煤炭方面。重点加强主要煤炭调出区、大型煤炭基地的外运通道建设,如中西部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实施大秦线、朔黄线扩能改造工程,改扩建晋
东南-日照煤炭专用通道,加快新疆、内蒙煤炭外运通道,等等。
2、石油方面。加快石油战略通道建设,如东北通道、西北通道和西南通道三大陆路战略石油进口通道以及海上进口通道,同时做好国内长庆、冀东、
海塔盆地等增长性油田的外输通道。
3、天然气方面。加快西北、西南、东北和海域四大天然气供应基地建设,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东北天然气管网、中亚进口输气管线等主干输气管线
,逐步形成环渤湾、中西部、中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管网。
(四)能源管理体制优化
1、能源战略管理。强化国家与地方能源综合管理及管理机构职能,加强重点能源领域的管理,完善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建立以能源规划为核心,
大型区域能源规划、专题规划和专项能源建设规划为支撑的国家能源规划体系;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能源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逐步取消交叉补贴。煤炭市场逐步实施价格全面放开,完善成本价格核算,煤炭交易市场化;
成品油市场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基础上的市场定价;电力定价公开透明,加快推进竞价上网,制定非化石能源发电配额与电价优惠
政策及价格税收政策。
3、能源市场建设。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逐步放开和规范市场准入,国有能源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民营资本的份额,有序规范利用外资;现代能源交
易平台逐步统一开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能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相互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和各具特色的区域能源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
[2]司娅萍.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煤炭供大于求“新常态”[J].煤炭经济研究,2015.1.
[3]梁琳琳,卢启程.基于碳夹点分析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科学,2015.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建筑设计管理》(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
期刊简介: 《计算机工程》(月刊)1975年创刊,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通信服务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省通信服务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
期刊简介: 《海洋科学》Marine Sciences(月刊)1977年创刊,是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3...
期刊介绍: 《中国青年研究》(月刊)1989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研究青年与青年...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