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浅谈唐诗“日”意象

时间:2014-06-26 10:41 来源:发表吧 作者:陈楚敏 点击:

  【摘 要】意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成分,自然意象亦占据着显著地位。而当中的“日”、“月”意象使用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地位;本文对“日”析字义,结合实例以浅谈唐诗中“日”意象的使用及分析其内涵,来增强对“日”意象认识。

  【关键词】意象;唐诗;日意象;月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意象是是客观物象的“象”被主观的‘意”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组合并作为书面语固定下来的心灵化概念。i其中自然意象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尤其是“月”意象,因其自身皎洁明亮、圆缺等特点能让诗人产生无限遐想与创作灵感,尤其在唐代以后,唐诗人更加深发掘了其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的意蕴,留下了大量诸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月下独酌》、张九龄《望月怀远》等名篇。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ii,然而同为照耀大地人间的“日”“月”,两者却受到了我国诗人的“不平等”待遇。波顿·华生在 《中国抒情诗》 里以 《唐诗三百首》 为例, 对其中自然意象的出现频率加以统计, 结果是月 ( 包括月光) 意象以九十六次位居所有意象榜首, 且遥遥领先。而日 ( 包括日光) 意象却只有五十四次, 且半数以上为“落日”与“日暮”。iii舒芜先生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月光多,日光少,确是事实。”他甚至指出“只有李白的诗篇,充满了白日的光辉”iv但实际上,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有400多首,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v

  由此可见,在唐诗中,“日”“月”意象同样也存在着重“月”轻“日”的创作情况,但这并不能意味着,运用了“日”意象的唐诗不具有深刻意义和深远的意蕴。下面,将从“日”的字义,结合唐诗实例分析“日”意象内涵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

  一、“日”之字义理解

  在《说文解字》中关于“日”的解释为“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vi用现代文来翻译可以理解为“日”,是光明盛实的,能量充盈。太阳的精华永远不会亏损,光芒永远普照天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义就是自然物象中的“太阳”。当然,经过唐代诗人的艺术加工和情感寄托下的“日”意象,其内涵和意义就更加充实丰富了。

  二、唐诗中“日”意象内涵分析

  认真翻看和系统性地阅读了我们的《唐诗三百首》vii和《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词典·天文门·日类、斜日类》viii后,总结发现在唐诗中有关“日”意象的运用和描写,主要是关于自然景物“日”在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状态、特点等方面的描绘和赋予了一定的意象内涵,使得看似普通的“太阳”也增添了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具体如下:

  (一)日出:破晓的光辉、曙光与希望的来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踢破山寺后禅院》

  旦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云间无色满,霞际九光披。

  李峤《日》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李白《日出行》

  日出天地正,煌煌辟晨曦。六龙驱群动,古今无尽时。

  僧皎然《效古》

  上述唐诗都同样描写了“日出”,初升的太阳,普照在天地人间万物上,带来了新的一天的光明与希望,“一日之计在于晨”。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也感受到了唐人生活时代的勃勃生机和盎然的盛世气象。

  (二)白日:耀眼白光、熠熠生辉,充满生机与活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李世民《春日望海》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照绿草。

  李白《春日独酌》(其一)

  在一些唐诗人眼中,看到的太阳是白色的,这种“白”非月亮的皎洁明亮之“白”,而是一种耀眼甚至刺眼的“白光”,光芒四射,催人奋进。

  (三)红日:骄阳如火般炽热,一股蒸蒸日上、不断向上的力量。

  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

  李世民《赋得白日停西山》

  曈曈太阳如火色。

  白居易《短歌行》

  炎炎红镜东方开,晕如车轮上裴回。啾啾赤帝骑龙来。

  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六月》

  而在另一些唐人眼中,看到的太阳又是红色的,骄阳似我,红红火火,每个人也不甘示弱,勇往直前。

  (四)春日:“多情多义”的“日”意象

  春天和太阳均是给人以力量和希望的物象,但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总会把主观情感寄予在意象中,因此,即使是自然里代表生机的“春日”也根据唐诗人的需要而演化成多种内涵:

  1.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满怀生机。

  春日遥看五色光。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三)

  2.更深一层次,有着感谢春光恩泽、受着春光恩惠之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以春日反衬环境或处境的凄惨、悲哀。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杜甫《哀江头》

  (五)秋日:悲伤、哀伤、满怀愁绪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李白《别中都明府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秋天,万物萧条、死气沉沉,不受诗人的青睐,而且总会让诗人尤其是游子产生浓厚的羁旅情愁和思乡之情,因此即使是看见“秋日”,感受阳光,言“秋日胜春朝”,也只是内心另一种悲秋之情的掩饰。

  (六)斜日、落日、日暮:“暮”愁,感叹时光流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杜甫《长沙过贾谊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日暮黄昏,一天即将过去而渐入黑暗当中,在繁华的唐朝,诗人总不希望看到如此盛世有失去的一天,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年华逝去、青春不再,总想要捉住最后一刻的美好,于是化情为诗篇。

  (七)日影:象征君主的恩德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长信怨》

  太阳、月亮世人每天的伴侣,在自然世界里,前者意味着是黑暗送来的光明,后者为生活在黑暗里的光明;但在唐代诗人的创作世界里,它们又并不只是“光明”,还被赋予着截然不同的意象内涵。本文通过结合实例,浅谈了唐诗里的“日”意象,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审美理念和作者情感下的“太阳”,而其中更深刻和丰富的意义,仍有待更多有心人去深入研究。

  注释:

  i 蔡振雄《古典诗词自然意象成因初探》,《韩山师专学报》,1994年12月第4期。

  ii 李瑞环策划《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词典·天文门·日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819页。

  iii 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文化论苑》2007年7月,第139页。

  iv 舒芜著《牺牲的享与供·李白诗中的白日光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98页。

  v 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文化论苑》2007年7月,第139页。

  vi 张章主编《说文解字·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484页。

  vii 蘅塘退士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11年1月第1版,第10-114页。

  viii 李瑞环策划《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词典·天文门·日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819-832页。

  【参考文献】

  [1]蔡振雄.古典诗词自然意象成因初探[J].韩山师专学报,1994(4).

  [2]程章灿,成林.古典诗词风物风情系列·月[C].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3]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J].理论界,2007(7).

  [4]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词典[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5]舒芜.牺牲的享与供[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6]张章.说文解字·下[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7]蘅塘退士,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C].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11.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