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普实克是著名的捷克汉学家,他在《史诗与抒情》中运用严密的理论,批判继承社会历史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的精华,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新文学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评论,本文以《史诗与抒情》中普实克对茅盾的评论为切入点,从多角度进行探讨,浅析普实克在书中所用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普实克;社会历史批评法;形式主义;茅盾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40-02
普实克在《史诗与抒情》中运用欧洲自由派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分析方法,继承社会历史批评法,选取中国新文学的若干代表作家,从多维的视角对中国新文学进行评论,其间严密的理论构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照及中西对比手法的运用,大量事实的严格考证,让读者阅读时不仅信服且惊叹其严谨治学的巨大魅力。文学批评多手法混搭运用,多角度多学科的涉入将极大地促进文学的发展和学术方法的探究,普实克对中国作家中国新文学所做的严谨研究值得我们细细理解学习和反思。
一、对现实与历史的严格梳理
《史诗与抒情》中,普实克承袭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着眼点落于作家作品的社会背景,阐发文本中所蕴含的广阔的社会意义,将社会作为大型的载体来剖析文本折射的这个巨大母体的各个方面隐秘的光圈。尤其在书中《茅盾与郁达夫》一章中对茅盾作品的社会价值进行了缜密的整理和分析,肯定了茅盾试图捕捉和表达现实的努力。他将历史与现实间错综复杂的转换与衔接梳理成清晰的脉络,然后运用在茅盾作品的分析中,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茅盾作品的历史深意。以《子夜》的评析为例,普实克把茅盾创作三部曲《蚀》及《子夜》的顺序极为精确的排列出来,这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的创作次序,而是旨在用数据说明一个作家的创作及其所处时代环境和当时重要的社会动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超越了借古讽今直接从现实入手喑叱社会的黑暗。细致地指出了茅盾所做的文章从事件的发生到茅盾开始着手创作,其间的时间差不影响事件的保鲜,作品与事实如此接近,由此推论出茅盾艺术创造的目的是记录下最近的感受和体验,并且是在事件最鲜活尚未褪色的情况下记录下来;茅盾艺术创造的基本原则是在现实还没有成为历史之前,立即捕捉并将它以最大限度的准确性表达出来。
普实克对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动态与艺术创造间的关系作了力排众议的分析,并试图将其扩展成一种文学评论态度,这不可避免的遭到其他文学评论家的驳斥,“普夏之争”的根本问题就在此并激烈展开。夏志清认为普实克将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及艺术形态的被动反应,机械地玩弄历史现实与作品的位移,导致其忽略了历史的独立性而沦为历史的婢女。这未免有些带有情感性的偏激,普实克对历史或者说当时的现实的重视并未完全否认文学本身的独立性,比如他认为茅盾和当时一些作家这种迫不及待直接表示自身体验的倾向,或许是中国新文学能够保持一些自立自强的独立感的原因,他只是在用一种几乎科学的手法挖掘并陈列文学中的历史,还原历史的框架只是分析作品的一个切入点,作为德高望重的汉学家,普实克对中国文字的内涵解读的相当深刻,他相当敏锐地发现了风格迥异的郁达夫作品中,与茅盾作品的相通之处。
有学者人为普实克过于重视文本的社会价值而流于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倾向。作为欧洲自由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普实克确实将革命历史动力作为研究的重点,普实克不过是从这一切入点探入作品的骨髓然后将其分解,这不同于夏志清的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素养及修辞精髓,而对作家的生平事迹和时代环境缺乏客观的考证,甚至道听途说的资料也未加考证地作为评论标准。而普实克的严谨与精准在《史诗与抒情》中融成一股涓涓细流在娓娓道叙历史与文学的暧昧情愫间散挥发着魅力。
二、对社会历史批评法和形式主义的批判继承
普实克所说的史诗是另一种反映现实的手段,抒情是关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感受情绪,让浪漫的色彩和感性的想象力重现在分析批评之中,这属于强大的幕后力量推动着文本分析进入更深层次。从书中的细节我们不难发现普实克同样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来分析细微句读间的无限奥妙。他例举了《子夜》中的细节片段,写的是吴荪甫与屠维岳的对话,并敏锐地观察到通过人物的眼睛来观察现实生活这一细节与出现在中国旧文学中的同样内容的不同之处,并认为新旧文学的继承是作家的共有财富。我们可以看出普实克细读文本的同时不断地挖掘文学的宏观意义,超越了形式主义囿于文字游戏的圈套。
普实克所运用的批评法也并非大而化之地以社会内容为一切标准,他借鉴了形式主义同样将细读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不赞同王德威在《写实主义的虚构》中对茅盾作品中时间感的评论,相反,我更倾向于普实克将茅盾对人物的描写归为一种试图以多样的主观视觉来观察流动的生活,使描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而非活动的印象。
若片面地将普实克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归结为忽略文本之美,只重整体内涵是不妥的,他对《子夜》的评价也是用了精雕细琢和结构的复杂来肯定的,并与新闻报道作了对比来褒扬茅盾文本的艺术之美。对于普实克批评方法的构架,可以借鉴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的观点来论述。普实克综合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架出适用于中国新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把经过审美转换的意识形态从文本中提取出来,并肯定了文学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三、多维度的分析比较论证观点
普实克治学的严谨体现在各个方面,《史诗与抒情》中他经常在中西对比的碰撞与相容中寻找学术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细微的近乎自然科学的感触,我之所以用“感触”这个词是因为文学批评毕竟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实验,并没有教条般的统一标准,无论客观到何种程度的评论,都无法避免感性的成分,任何人阅读时总会像见一位独特的女子似的有不可回避的第一感性印象,资深评论家普实克也不例外,如以感觉将茅盾与托尔斯泰联系起来。但难得可贵的是普实克所作的每一句评论,即使是不可或缺的感性印象,也会用大量考证作家本人的言语记录来论证,他接着道出了茅盾与托尔斯泰的相似感并非偶然,由此,推论出中国新文学是在与欧洲一流作家的对比与取经过程中诞生的。另一个感性视角是对茅盾作品中悲剧感的发掘。提到悲剧感我们很容易想到希腊的悲剧及其散发的浓浓的宿命悲感,普实克则强调茅盾的生平经历从一开始就接近马克思主义,并曾经迅速投入共产党的政治活动,积极探索过个人与人类的命运之相互关系并试图去尽力为之做一点改善,于是茅盾的悲剧感与晦暗不明的古希腊悲剧有了无形的联系和差异,他描写的是一群为命运为环境所煎熬的人,是一个集团,并由高度紧张的瞬间来展示悲剧的精髓,集团的悲剧,超越个人的思索,是茅盾与一个时代感同身受的哀恸。在与左拉自然主义的比较中,普实克依然凸显了茅盾作品的集体与自然主义个体的差异。由此,我们感叹作为海外汉学家普实克的敏锐洞察力及用事实深入剖析作品的智慧,从他对茅盾的层层深入评析中,我们窥斑见豹,了解到《史诗与抒情》的深刻和作者严谨治学的魅力。文学是一门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的学科,文学批评在广度上涉及各种学科,在深度上需要评论者深邃的洞察力,才可能诞生出有意味的评论。普实克扎实的功底与严谨的态度让《史诗与抒情》熠熠生辉,在多维度的论文范文分析比较中构建独特的评论框架,传承社会批评法并取形式主义的精华使评论让人信服,也让读者在开拓文学视野的同时折服于严谨治学溢出的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普实克.史诗与抒情[M].三联出版社,2010.
[2]王德威.写实主义的虚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茅盾.茅盾小说选[M].贵州:贵州出版社,2003.
[4]茅盾.子夜[M].贵州:贵州出版社,200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计算机工程》(月刊)1975年创刊,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3...
期刊简介: 《建筑设计管理》(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
期刊简介: 《海洋科学》Marine Sciences(月刊)1977年创刊,是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
期刊介绍: 《中国青年研究》(月刊)1989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研究青年与青年...
主管单位:湖北通信服务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省通信服务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