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4-07-09 15:56 来源:发表吧 作者:钟江龙 点击:

  摘 要:在建筑领域中,古建筑的相关艺术特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其中的文化韵味。本论文从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54-02

  一、概述

  文化支配着建筑,建筑体现着文化。与古代中国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样,中国古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建筑思想体系和艺术特色,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的建筑技术、材料、装饰的出现,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对古建筑的探索中断。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外来先进的建筑文化对本土传统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了解,为保留与传承古建筑文化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做出努力。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一)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

  与西方人笃信基督教不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也从来没出现过像西方那样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西方宗教中追求永恒,否定现世、追求来世的思想作用于建筑中,便产生了大量石质的永久性建筑物——供神使用的教堂。在欧洲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人被认为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处处体现着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形态都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自然观。在城市规划与住宅建筑中受儒家影响较大,建筑的体量、材料、制式处处都要符合“礼”,在空间布局形式显现出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的秩序感,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而在圆林营造中,则受道家影响较大,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建筑隐匿于自然环境中,像苏州各园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另外,传统建筑中还特别重视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以及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

  (二)中国古建筑的材料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建筑体系中采用石、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古建筑更偏向于木材。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已经发现了带有榫卯结构的干阑建筑构件,可见古人对木材的应用上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超强的智慧。其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木材是古人最早掌握的建筑材料,当砖石拱券结构在东汉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时,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已有千年的历史。一旦材料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理性模式,并能满足绝大多数建筑需求时,人们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惰性,理性模式进而成为文化上的非理性选择。2. 先秦时期,先贤对于国君的赞美与否,首先着眼于其宫室是否简朴,一时间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种“卑宫室”的思想,宫殿不求华丽,一切从简。木材的易取材加工、建筑的建造周期短、耗资少等特点使其从其它建筑材料中脱颖而出。3.在中国古人的传统哲学里,个体生命只有在族群里面才有意义,个体是短暂的,群体才是永恒的,追求片面的永恒是荒谬的,建筑作为人的一种居住器物,也是没必要使它永存于世的,而陵墓作为逝者永恒的居所,自然而然就需采用永久性建筑材料。

  (三)中国古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建筑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原始穴居到地面建筑,从夏商时期的木骨泥墙、茅茨土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至东汉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及至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类型及构造形式已多种多样,各地区建筑形式更是风格迥异、姿态万千。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得古建筑一直保持着以土木结构为主体,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体系中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穿斗式是用纵向的穿枋和横向的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檩条直接落在柱子上,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构架形式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与柱子之间排列紧密,无法获得一个比较开阔的室内空间,其主要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抬梁式是在柱顶搁置梁头,梁头上置檩条,梁上再置瓜柱用以支撑较短的梁,由此叠置而上,这种构架形式室内的柱子数量少,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若再用“移柱”、“减柱”等手段,则可获得更大的空间,但也因为梁架的跨度非常大,整体框架因此用料粗大,外观浑厚凝重,是官式建筑的常用构架。有些地方还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即建筑四面采用穿斗式,而内部结构却采用抬梁式。此外还有井干式和干阑式两种构架。

  中国古建筑中结构承重与空间围合分工明确,以柱、梁、枋、檩、斗栱等大木作通过榫卯结构的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框架关系,檩上架椽子,上面铺设瓦面,四周再用墙面或隔扇进行围合遮挡。由于整个屋架的重量是靠柱网层传至地基的,墙面和门窗的设置因此变得自由灵活,在南方地区有些建筑甚至四面都采用隔扇,以改善室内的通风和采光。以榫卯搭接的木框架结构由于部件之间并不完全固定,所以能极大地消减地震力的破坏。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部件,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大斗上纵横交错放置栱,栱上置斗,斗上再置栱,如此层层叠置,其间再穿插斜昂,以增强承重能力。其在结构上起到承托出檐、传递屋架荷载的作用。斗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之后经过长期探索,在唐宋时期达到成熟状态,同时在建筑中也建立起了以中栱截面为基本模数的“材分制”,加强了建筑营造的标准化与程序化,之后斗栱尺寸逐渐减小,加之真昂已近不再使用,到清代更有溜金斗栱折杆用料的不合理做法,斗栱的结构机能已被大大弱化,逐渐成为房屋立面装饰和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由于各时期斗栱的样式略有不同,所以其也成为古建专家鉴定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形式丰富多彩,其形态是木构屋架的直接外在反映。有别于西方教堂重视屋身的艺术表现,中国古建筑则更重视屋顶的表现。其优美的曲线、深邃的出檐、翘起的檐角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屋顶形式的使用受到官方的严格规定,重檐、庑殿顶、歇山顶用于官式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悬山顶、硬山顶用于次要建筑,民居则通常采用硬山顶。除此之外,屋顶形式还有攢尖顶、盔顶、盝顶、扇面等,若再将各式屋顶进行组合拼装,则其形式就更加丰富。在一些大型市政工程和园林建筑中,建筑的屋顶形式表现出灵活、自由、随宜的品格。

  屋顶的飞檐翘角也是中国古建筑屋顶之特色。汉代建筑中由于其屋檐转角铺作尚未成熟,垂脊、檐口平直,但从大多数汉阙、明器、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屋顶垂脊尾端出现有意地翘起,显示出了古人最早追求屋角起翘的意图。唐代之后,房屋外檐转角铺作已经得到完善,再配以檐柱的逐间生起,即可出现优美的檐口曲线。总的来说,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平缓,外观混厚凝重;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四)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包括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艺术处理,和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大木作装饰主要是构件的卷杀和端部的艺术处理,如柱端卷杀形成梭柱和梁枋端头做成霸王拳、蚂蚱头等。小木作装饰是对门窗、廊檐、天花及室内分隔构件的艺术处理,如重要建筑中的大门会装有铜铺首、门钉,隔扇门下部的裙板、绦环板作雕花处理,屋架上施以天花藻井等。砖瓦石作装饰主要对房屋瓦件、墙面、台基、地面铺装的处理,如屋脊的正吻、仙人走兽,屋檐的滴水,墙面的砖浮雕。油漆彩画是对木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重要手段,既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本身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建筑小品主要是对重要建筑起到衬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北京故宫内的华表、日晷、嘉量、铜龟鹤等。

  建筑装饰的特征主要有:1.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建筑装饰严格服从建筑的社会功用。2.它们中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非是可有可无附加物。陶瓦上釉是为了增加瓦面的抗水性,天花的设置是为遮住房顶屋架、遮挡灰尘的作用。3.它们大都趋于程式化、规格化,各自都有严格的做法规范,能极大地加快设计和施工的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在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它是中国人的北大核心期刊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传承和发扬古建文化还需要一代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潘谷金.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