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浅析台湾原住民服饰

时间:2014-08-20 14:01 来源:发表吧 作者:范怡婷 点击:

  摘 要:服饰,泛指身上的各种衣裳服装及饰品搭配,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受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影响,反应出人类的文明程度。台湾原住民之装饰,在人类本能的装饰欲望作用下,从固定的身体装饰至发展出可移动的服装饰品,虽受外来强势文化影响颇深,但仍然保存着大量原始的装饰文化,反应出不同族群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审美情趣等等。

  关键词:台湾;原住民;服装;饰品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145-02一、概述与溯源

  台湾原住民,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原住居民,属于南岛民族。日本学者土田滋以语言作为主要的判准,将台湾的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前者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达悟族。后者平埔族在日据时代已被汉化。传统九族在1945年被日本政府认可并流传至今,在过去半个世纪,是学界对台湾原住民研究著述采用最多的分类。截至2008年8月,台湾当局行政部门“原住民族委员会”共认可14个族群。新增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人口数约48万,分布于30个山地乡及26个平地乡镇。

  服饰,泛指身上的各种衣裳服装及饰品搭配。服之蔽体,饰之华美。服饰主要有御寒、遮羞、装饰三方面的作用。人类装饰的本能最先表现在躯体方面。原始装饰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固定的。包括劙痕、纹身、长颈、穿鼻、穿唇、穿耳等。另外一种是活动的,泛指随时能够移开的装饰品。

  最早以文字或图说方式记载关于台湾原住民生活并提及服饰的书籍,有清康熙巡台御史黄叔璥所著《台海使槎录》,清乾隆巡台御史六十七的《番社采风图》,清乾隆十六年敕撰《皇清职贡图》,另外在《康熙台湾舆图》中也可见原住民的身影。1895年日据台湾后,日本人类学学者,以鸟居龙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为代表进入台湾地区调查高山原住民族群。他们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调查论文,拍摄了数量丰富的台湾原住民“传统生活照”,这些资料后来作为研究台湾原住民衣饰文化的重要资料被学者倚重。近二十年来,在台湾原住民文化复兴的热潮下,不少在地学者将视角转回锁定在为自己重新定义发声争取权益的少数民族族群身上,梳理历史遗留,记录传承近况,兢兢业业。在服饰部分,以曾任台湾民俗北投博物馆馆长、研究台湾原住民衣饰学者李莎莉著《台湾原住民衣饰文化》一书,最为详尽。

  二、固定的原始装饰

  在上述固定的装饰款项中,与台湾原住民关系最密切,首推穿耳,其次为纹身,最后是拔齿、墨齿等。穿耳即在耳垂上穿孔。用手揉挫耳垂使其麻木后,用橘刺或荆棘刺贯穿耳垂,再用竹丝或粗线穿系之。泰雅族认为耳洞是死后见祖灵时不可或缺的部落标志,将其提升到重点装饰,并发展出种类丰富的耳饰,包括耳轴、耳盘、耳坠等,多以竹管、贝壳作为材料。贝壳因不易得成为身份的象征,在泰雅族中,只有猎首归来的勇士方可佩戴贝壳磨制的耳饰,名叫“battoru”;纹身,也称刺青,是用针刺入皮肤的表皮下端和真皮上端的乳头层,并施以颜色在皮肤上制造图形。上世纪中叶,人类学学者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泰雅族、赛夏族、鲁凯族保有刺青文化。台湾原住民刺青是以一根一端扎着尖刺长约20cm的细竹管为刺器,用短木槌敲击刺器刺破皮肤,并不断地用刮器将冒出的血液挂掉,涂上黑煤,待红肿消退疤片脱落,美丽的刺纹就出现在新皮上。拔齿即拔掉牙齿。三国时期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记载:夷州人妇女“缺去前上一齿”。由此可见,台湾原住民拔齿习俗由来已久。至近代,以邹族为例,男子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要拔掉上颚两侧的犬齿及后面两只牙齿,共计四只,以此为成年及美丽的表征。墨齿即将牙齿染黑,著有《台湾原住民身体装饰与服饰》一书的施翠峰教授说他在从事田调期间,在各山地都曾遇见牙齿染黑的妇女,排湾群族较多,北部较少,男性却未曾遇见。究其缘由,大约与山地妇女嚼槟榔、审美装饰、成年标志有关。

  三、活动的服装饰品

  台湾原住民服饰中可移开的活动装饰种类繁多,大致分为服装及饰品两大类,自头部而下,分别有头饰、帽子、头巾、额饰、耳饰、颈饰、霞披、披风、上衣、胸兜、臂饰、背袋、腰饰、臀铃、单片裙、后敞裤、腿饰、腿围、鞋。

  (一)服饰穿戴目的及取材

  李莎莉在著述中指出:“台湾原住民男女服饰皆分为常服与盛装两种。常服即居家、耕地工作、上山打猎时所穿者,盛装则多为外出作客、举行节庆祭祀时才穿戴。大致而言,在服饰上饰以织纹,鲜艳的色彩即为盛装。”由此可见,原住民穿戴服饰的目的与生存条件、生活方式、节庆祭祀有关。此外,还存在如排湾族服饰与族群社会组织、阶层制度相关,卑南族服饰反应其独有的年龄层次,鲁凯族服饰体现穿戴者财富荣誉等部分特殊现象。

  服饰取材广泛。其中,服装取材以麻线、棉线为主,另外还有毛线、兽皮、树皮等。麻线,是原住民最主要的织布材料,制作麻线的传统方法是将麻树砍倒,浸泡在水中,使其稍微腐烂,树皮容易脱落,再抽出麻线丝使用。台湾原住民与汉人、日本人接触后才改以棉线为主。棉布因为廉价美观、穿着舒适而大量进入族群中,使得传统织布技术日渐式微。毛线则以羊毛为主。其来源,推测为十七世纪进入台湾的荷兰人所带入的毛毡。饰品取材更为多元。传统饰品由植物花叶、贝类、琉璃珠、铜铃、兽皮、兽牙、羽毛、银、铜等材料制成,与外界接触后,与汉人、日人交易获得白磁纽扣、塑料珠、金属亮片等材料,装饰于头、耳、颈、臂、腕、胸、腰、踝各处。

  (二)独特的织布技艺

  织布技能是考评妇女社会地位及才能的重要依据。过去各族妇女均需掌握织布技艺,只不过后来部分族群因与汉人接触取得廉价棉布或是从邻近族群取得织好的麻布,而渐渐丧失了技艺。及至近代,复兴织布技艺被族人视为复兴族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可在泰雅族、达悟族、邹族、鲁凯族等族群部落中见到传统织布技艺。除编织制衣布料外,自织布匹还用来制作槟榔袋、情人袋等,所以原住民迄今仍种植麻树。

  原住民各族普遍使用的织布机称为“移动式水平背带织布机”。李莎莉介绍这种织布机包括有:背带、布卷(或织轴)、打棒、综线棒(布农族)、隔棒、固定棒、梭子及长方形中空的经卷(或经轴)等。使用时,织布者水平坐正、双脚伸直,故又被称作“足蹬式”水平织布机。由于织出的布幅宽约一尺左右,所以制成的衣服通常是方形或长方形,学术上称为“方衣系统”。所谓“方衣”,即外观类似无袖的背心。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