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汤亭亭从来视自己为华裔美国人。这无疑明确的宣告她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但源于自身的华裔族性和写作需要,她在创作中又与中国有着割舍不掉的联系。中国由此成为汤亭亭言说自我的有效工具和独特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海外生活也使她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观念提出质疑与反思。这对我们无疑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中国;写作资源;改写;质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041-02
本文试分析《女勇士》和《中国佬》对中国故事改写,揭示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特点。汤亭亭在创作中对中国故事和文学典籍等进行了颠覆性改写,从而使这些中国元素在美国社会语境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她更多的是把“中国”作为一种言说工具和写作资源,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中国文化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即择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者而弃之。另一方面。生活在海外,汤亭亭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观念及价值观提出质疑与反思,这也带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一、美国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女勇士》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塑造了一个与中国历史上“忠孝”花木兰有明显区别的“女勇士”。同时,该小说还涉及中国民间故事、鬼怪传说、传统观念习俗等诸多内容。
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可谓老幼皆知。历史上的木兰替父从军、立下汗马功劳,最终荣归故里,是一位巾帼英雄。这个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汤亭亭,并进入她的创作当中。但是,汤亭亭笔下的“女勇士”明显经过了作家的再创造,成为一名“现代英雄”。
小说第二章“白虎山峰”中,“我”(华裔女孩)听了母亲讲的故事,不愿长大之后结婚嫁人,于是立志要当“女中豪杰”。在七岁时,“我”受“人”字形的鸟儿带领,进山拜师学艺12年。最终走上战场,英勇作战并凯旋而归。
女勇士的从军动机,缘于她不愿意成年后嫁人为妻,然后像“奴隶”般生活在男权社会。她将来要做“大事”。这里可以看出她对男性社会的仇视和报复心理(原著中主要是忠君爱国、替父分忧)。女勇士临行前,她的父亲在其背上刻字,使其形象更具男子气概(这一情节明显拼贴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她在从军打仗的过程中,遇见情人并秘密结婚生子,并且在战场上,她“把孩子放进背兜,拴在胸前,罩上铠甲,催马杀向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里“女勇士”俨然成了一位“领军式人物”。她在个人婚姻上的自主选择也明显具有现代性与独立意识,这绝不同于中国的传统女性。
《女勇士》的出版获得巨大成功。1981年,汤亭亭又发表《中国佬》。在开篇“关于发现”中,她改写了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里的情节:一个寻找金山的华人探险者身陷女人国,被变成女子,嘴巴被缝紧,耳垂被刺穿,双脚被裹小,脸被涂脂抹粉。故事的结尾,这个女人国实际上是北美洲。这样的改写可以看出汤亭亭对华裔男性在美国境况的揭示:“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被阉割、被去势。中国佬被迫处于相对无助和受剥削的地位”,受尽屈辱却只能被迫保持沉默。
《女勇士》和《中国佬》以美国华裔生活为主要内容,穿插着对中国文化的改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汤亭亭对中国材料的运用套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建构故事背景,插入历史人物,勾勒主要故事框架,对具体的故事内容、细节进行偷梁换柱式的自由改写。
二、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特点
(一)中国元素的创造性运用
《女勇士》发表之后,针对汉学家对汤亭亭歪曲中国神话的指责,她辩解说:“……他们不明白神话必须变化,如果没有用处就会被遗忘。把神话带到大洋彼岸的人们成了美国人,同样,神话也成了美国神话。我写的神话是新的、美国的神话。”[4]她也在多个场合申明,“我写中国文化时,不是照搬中国文化,……生活在美国的移民,对母国的文化只记他们有兴趣的事情,没有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忘记。他们还会因为需要而创造一些中国神话、中国文化。”这些回应表达了汤亭亭的创作观念,即站在美国人的立场,运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意象、人物、情节等元素,讲述她的美国故事。她对“花木兰”的改写,就是对上述观念最好的印证。
另外,《女勇士》出版时间正值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在美国兴起(20世纪60-70年代)。通过对“女勇士”的刻画,汤亭亭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探究,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她笔下的女勇士,集妇女解放、战争、女权运动等多重因素于一身。
据此可以看出,汤亭亭笔下的中国历史人物作为一种符号,是作家根据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读者、不同的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的变异和再创造的产物。中国文化是汤亭亭等华裔作家区别于其他族裔的宝贵写作资源。汤亭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运用了这种“资源”。
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文化语境的改变,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2004年3月,她在上海的讲座中提到,“我在写《女勇士》时,我认为花木兰是个女权主义者,反抗压迫。现在我再读《木兰辞》……我发现它讲的是首呼唤回家的诗,是首和平的诗。”回家意味着安定、和平。战士们看着木兰从男人变回女人,英武的将士也可以变回阴柔的女性,从厮杀的战场回归平静的家庭。汤亭亭现在要宣扬和平,所以对“花木兰”这一传统的人物形象,她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二)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与反思
早期的华人移民在异乡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把它们传承给下一代。然而,第二代华裔由于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的改变,则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价值观。汤亭亭在作品中就对一些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和反思。
1.“男尊女卑”
《列子·天瑞》说“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儒家礼教据此对女子的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封建社会女子地位非常卑下。“重男轻女”的现象也因此产生。
小说中“女勇士”还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的时候,就去拜师学艺。原因之一就是以后“不必挖山芋”和“不必在鸡粪中跋涉”(琐碎的家务劳作,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工作)。歧视女性的话语在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如“洪水里捞财宝,小心别捞上个女仔”;“养女等于白填”,“女孩子不行”等等。
《女勇士》中“无名姑妈”的故事尤让人触动。“我”的中国姑姑在丈夫出国之后,留守家中,而她竟然怀孕了。这显然违反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三从四德”。于是在她分娩之际,乡邻以炒家的形式对姑姑及其娘家进行侮辱,终于,这个可怜的姑姑怀抱刚出生的婴儿投井自尽。
母亲讲述的这个秘密,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知道,在中国,有太多像姑姑那样的女子,她们没有选择丈夫的权利,却只能被男人选择。在嫁人婆家之后,也同样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媳妇”。更不必谈什么争取权利、满足个人愿望之类的空话。我相信“姑姑不可能是独身的浪漫主义者,不顾一切地追求性生活”。她的故事背后很可能存在后人无法想象的屈辱。于是,我猜想姑姑的怀孕是受到某个不知名男人的强奸,或者受到胁迫不得不与某个男人偷欢。甚至到了最后,姑姑受辱投井,这个男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也许他还道貌岸然的出现在侮辱姑姑的人群中。在“我”的想象中,中国姑姑的身影浮出了母亲故事的表面。她作为家族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所遭受到的“真正的惩罚”是“全家人故意把她忘掉”。
“我”是一个在美国成长的华裔,在对中国姑姑故事探究的背后,对中国社会及传统习俗、观念等表示出了质疑:当乡邻在侮辱迫害姑姑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来追究那个使她怀孕的男人?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妻子就必须在家受活寡而不能再有性的要求吗?即使男女欢爱不合“礼法”,为什么后果要由女子一个人承担且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一系列的质疑背后,中国男权制度下女性的命运被揭示出来。中国儒家文化中,男权至上,男女不平等是突出表征。女性被定性为男性的遵从者与附庸。在这样男尊女卑的制度下,女性显然根本不敢对男权社会做出彻底的反抗,而且在潜意识里,女性往往不自觉的充当这种制度的维护者。如姑姑以自尽的方式来抵消乡邻对自己及家人的侮辱和指责,她也认为自己犯了错,是不洁的女人。
2.“知恩图报”
中国道德观中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说。每一个中国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知恩图报”确实没错,但问题是,受到别人的恩惠之后,应该回馈到什么程度?“永远感激”、加倍的报答是否也会给人带来负担?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对此也有提及。这种观念却值得我们深思。
小说中,“我”的父亲准备去美国,为了筹措路费需要借债。于是“从前后的邻居那里各借了1500元”并且“答应会支付高利息;同时大家都清楚,从此我们家,包括子孙后代,即使在付清了债务以后,也应该对那两家人永远感激,不管将来这两家的子孙生活在何处”。
在“檀香山的曾祖父”一章里,“我给中国的一位黑人表兄寄去了50美元”买自行车,寄钱的时候,我妈妈说:“我要在信上交代清楚,那钱是你寄的”。“没有关系”,我说,“你没必要这么做。”我可不想要任何人永远感激我。
三、结语
华裔作家出于族群意识或叙述策略的需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进行了改造和变异。他们笔下的中国及中国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族裔的一块富有魅力的想象空间、一种言说自我的工具和巨大的写作资源。此外,受时代变迁、读者接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华裔作家的创作中对“中国”的描述也在不断进行。另一方面,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及某些观念的质疑和审视,也给我们启迪和深思,这同时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华裔作家创作中提及的中国文学、传统习俗、历史人物等无疑会引起美国和西方读者的好奇和兴趣。如美国的“花木兰”热恐怕要归功于汤亭亭的《女勇士》。随着世界对中国关注度的增加,“华裔美国作家也必然会更认真、自觉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在创作中更好地利用它来展现华裔美国文学的独特的魅力。这三者起着互相推动的作用。”
★基金项目: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外华人文学中的‘他者’”(批准号:2012C46)。
参考文献:
[1]汤亭亭著.李剑波,陆承毅译.女勇士[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汤亭亭著.肖锁章译.中国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汤亭亭2003年3月7日在上海的讲话,转引自饶芃子.流散与回望[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364.
[4]吴冰,王立礼.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4.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