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血色悲凉中鲁迅与余华对人性关怀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4-08-26 12:49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郑民等 点击:

  摘 要:余华继承了鲁迅的文学精神和创作理念,他们融医学要素于文学创作中,“鲜血”这一医学术语频繁出现在二人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隐喻义,营造了凄凉与火热相互背离的文化意象,展示了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感悟,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关爱情怀。同时,也分析了由于二人所处社会时代及性格个性的不同,二人在对待解决凄苦悲凉人生境界的态度和方式上又存在同中有异的现象。

  关键词:鲜血 鲁迅 余华 人性关怀 比较这一医学要素

  中国20世纪文学史有一对渊源极深、血肉传承的文学人物,这就是鲁迅和余华,两人人生经历极其相似,在创作理念、模式以及内涵与思想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余华作为鲁迅文学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在文学创作中以文学家的眼光将生命、死亡、疾患、心理、道德、伦理融入医学惯有的诊治视野中,鲜血这一医学要素以艺术的形式与医学理念和社会情境交融于一体,频繁地出现在两人的文学作品中,营造了凄凉与火热相互背离的文化意象,展示了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感悟,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关爱情怀,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文化隐喻义。

  一、作家鲜血意象的审美指向与隐喻义

  鲁迅与余华都是医生出身,鲁迅青年时东渡日本,1904年考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弃医从文。余华父母皆是医生,从小所处的医院环境,使他过多地面对血腥和死亡等常人不忍观望的场景;后在父亲影响督导下当了一名牙医,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后放弃医生职业成为专职作家。

  两位作家与医学要素结缘的相似经历,赋予其比别的作家更多的机遇和特权能够深入他人肉体和灵魂深处去触碰一般作家很难企及的领域,也使其对于灵与肉有机结合的人类的关照更加冷静、清醒与深入。而在这众多的关照物中,“鲜血”这一医学术语经常被两位作家提及,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意象,具有独特的文化隐喻义。不过处于不同社会时代、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两位作家在作品中的“献血”意象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强化了作品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鲜血意象大量出现在两位作家作品中不是偶然的,鲜血在中文中有几种隐喻义,或是指革命和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或是指危险和紧张;或是指残暴和血腥;或是指人类族群之间的血脉联系,以此喻指社会的维系和延展。鲁迅在《药》中写道:“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1]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惊秫感,揭示了革命和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在《复仇》中鲁迅写道:“但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2]急促紧张的描写给人以危险和紧张之感。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写道:“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3]四处流溢的鲜血凸显着残暴和血腥。而《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张弛有度地叙写了许三观12次卖血的经历,体现出中国人所十分重视的血脉相连之情,喻指社会在一代代人的执著坚守中得以维系和发展。

  二、浓烈血色所透视出的人生悲凉况味与生命强大的张力

  作为医生出身的两位作家,都具有冷静甚至于冷漠的思维,他们以深沉犀利的笔触,对各种形态、各种场合的鲜血进行了描写,读后令人在一片心悸的血色中倍感凄凉与无奈。但是在这冷寂的表面之下,却跳动着作者一颗火热炽烈的心,鲜血在奔流,正如鲁迅在《复仇》中写道:“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2]这是在冷寂中涌动的地火,鲜血在管壁内喷涌而出,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隐喻义。献血与死亡是互动相连的,没有了鲜血,死亡相伴而生。因此,鲜血本身是连接着生存与死亡,鲜血的溢流意味着生命的消亡,鲜血的充溢意味着生命的活力。鲜血作为人的生命活力的一个典范,因之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文化隐喻的功能和意味,它既可以被理解为是个体生命的痛苦、绝望体验;也可以被寄希望于个体生命的活力和张力的象征,使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激发人们革命图新的信心和勇气。

  为此,无论鲁迅还是余华,他们倾注心血尽情挥洒的血色印记和血色意象,都是二人以社会文化疾病医者的身份,透过鲜血这一表面征象,渲染人生凄清悲壮的人生况味,以文化病理学的视野深入剖析国民内心的精神症候与病态,希冀借助文艺、文化的强大功能,对国民的心理痼疾进行疗治,体现出作者浓厚的人文关爱情怀。鲁迅曾直言:“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余华则在谈到鲁迅时说:如果让我选择一位中国作家作为朋友,毫无疑问我会选择鲁迅。我觉得我的内心深处和他非常接近。相似的人生阅历,相近的精神追求,共同的社会担当,相通的人文情怀,体现在二人诸多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很轻易地从余华作品中洞悉与体味鲁迅文学精神的传承与浸染。

  鲜血在二人作品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多少体验和指向,体现出作者对于我们民族和国人浓厚的人文关爱情怀。鲁迅笔下有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肺结核患者形象,《狂人日记》中写道:“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1]《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信中叙写道:“现在已是深夜,吐了两口血。”[4]《药》中的华小栓虽然吃下鲜红的血馒头,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淋漓的血色加深了文中人物走向末路的凄凉与悲哀,使人们在面对鲜血消失之后走向死亡的结局时内心中生发出的深重的忧虑、恐惧与末日感觉,表现出作者感同身受的乱世中人生如雨中浮萍般悲凉的况味,体现出作者深远悠长的人文关爱情怀。而余华则用更加毫无节制、更加冷静冷漠的笔触把人世间的鲜血状写得淋漓尽致。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见义勇为反而被打得鼻血横流,但是尽然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年轻的心开始体认到成人的世界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残忍。《徐三观卖血记》中,人们不得不依靠出卖维系身体的鲜血获取生存的权利,需要舔舐自己的鲜血,这是对于人类生存两难困境的悲凉无奈的悖论。《活着》中为了救治春生妻子,福贵儿子有庆浑身鲜血被抽尽而凄惨地离开人世,而当春生在“文革”中遭难时,福贵的女人家珍还在劝说春生要好好活下去。一个个细节描述了一个个卑微人物艰辛惨淡的人生,他们一生受难,但生命坚韧执著,让读者在令人心痛欲裂的阅读氛围中,深深地体悟出余华对自己笔下在社会底层饱经风霜、历经折磨的下层民众的深深的悲悯情怀。作者一方面感叹其生命的张力与活力,但更多的是感慨他们生存的艰辛、人生的无常、世间的凄苦,体现出一个作家深沉、忧郁、愤激、无奈的人性良知和人道主义情怀。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