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和行为主义疗法比较起来主要是对于咨询的问题本身的观点不一样,主要通过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咨询。我觉得以我现在的理解,比如说我一位朋友就曾经让我试着分析为什么他从小体育就很好,但是就是怎么都学不会游泳这个问题。我的理解如下:
从精神分析疗法来说明,我认为可能是和童年的一些遭遇或者阴影或者某种朋友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结造成的。我朋友曾和我聊起小时候很独立,大概在有记忆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培养他自己洗澡,然后通过一些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试着分析,朋友在自由联想的时候当谈起生活习惯的时候朋友说起不喜欢泡澡,觉得麻烦,比较喜欢淋浴。后来朋友自己提出有可能是以前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独立洗澡时发生了一些自己已经忘却的不是很愉快的回忆。精神疗法比较关注与本身自己潜意识里面的心结,达到从内心接受从而最终能够正面这些问题。
从行为主义疗法分析,推测朋友可能是把游泳与之前的一些小时候在洗澡时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照顾从而把泡在水里甚至游泳和恐怖的经验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可以通过描述这一行为的实际效果比如说现在成人在泡澡的时候危险不大,通过行为治疗,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我的理解是精神分析是依赖性的寻找移情的患者与治疗者建立的高度情绪性关系。情绪迁移关系有时会发生。行为主义疗法的特点主要在于利用经典条件反射以及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处理各种问题行为。
精神分析法、分析性心里治疗,是心里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的核心理论是: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目标在于他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行为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心理治疗派别,是当代心理疗法中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我认为在治疗中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不同,精神分析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是非理性,由潜意识来形成动力的来源。而行为主义则认为个体的行为经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造成。所以可以看出: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心里决定论原则:心里过程不是偶然发生的,某些偶发时间看似无因可查,却实则有其行为意义。成年期甚至老年期出现的额许多重大的心理或生理问题,都可能源于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障碍。比如说有我有一位朋友总是在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下经常劈腿,他经常和我抱怨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他也很想结束现在的这种复杂的感情生活,但是往往身不由己更加的心不由己。在试着为其咨询的过程中,我曾经用自由联想法让其说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谈论他的感情生活的同时,我听到一个看似无关的信息,朋友说自己从小就很受女性的欢迎。小的时候由于母亲经常在外地工作,爸爸就带着他去自己工作的单位,在上学前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父亲的单位渡过的,单位里面有很多的阿姨都很喜欢他,经常会带他去各种场所玩耍和买各种玩具和零食给他,甚至很多阿姨都在工作的空闲时间抢着逗他玩。所以他认为自己很受女性的欢迎。我认为这可能是他小时候在需要母亲的陪伴的时候母亲不在身边,对母亲的依赖移情到了差不多年纪的各位阿姨身上,其潜意识里面是渴望有母亲般的关怀,从而把这种渴望小时候移情到父亲公司的阿姨身上,成年后就把这种渴望投射到不同的女朋友身上。然后我建议朋友正视自己的潜意识里面的这种动机,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的心理上的这种冲突,也希望能在之后的感情中不要再有阴影。
对于行为主义治疗法,其中有一项方法是系统脱敏,主要用语治疗各种恐惧症状,比如害怕某种动物、考虑焦虑、社交恐怖等。通过使来访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接触(实际的或想象的)恐怖对象来克服焦虑。
在行为主义疗法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事例。一位朋友以前从来不吃牛蛙,后来口味改变了变得很喜欢吃牛蛙。之前朋友小的时候和外婆去外婆的家乡探亲,在乡间小路上看有很多的青蛙也不知道是癞蛤蟆之类的,当时可能正好是产季,据她说在路上看到很多鲜活的青蛙,然后看到了一些被车压过的变得血肉模糊扁扁的青蛙的尸体。从此之后她就再也不敢直视这类的生物了,陪她母亲去水产市场的时候走到卖牛蛙的摊位附近就会感觉到莫名的恶心,同桌吃饭的人点了牛蛙等她也会感觉到不舒服。现在我觉得是她把牛蛙和之前小时候的惊吓的体验联系了起来,使牛蛙变成了一个负面的刺激,从而对这件事物有了直接的条件反射的反映。后来我们问朋友为什么她又开始吃牛蛙了,她是说她母亲认为偏食是不对的,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把牛蛙的肉剁成小块和她说是鸡肉和蔬菜一起混着炒给她吃,在吃了一段时间后朋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或者的恶心甚至还比较喜欢这种食材后她母亲才告知这是牛蛙,然后朋友虽然在知道后有一段时间感觉到不舒服但是之后看到餐桌上有牛蛙后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到之后也能够在知道是牛蛙的情况下很开心的用餐。其实总结下来这就是她母亲为其做的一次系统脱敏的治疗。首先是焦虑时间层级,朋友认为最恐怖的事情是吃那些像是青蛙的生物,然后按照从高到低是同桌有人吃像青蛙的生物,看到这些像是青蛙的生物和想到这些像是青蛙的生物。然后她的母亲就直接用了现实脱敏来完成,直接让她面对她最恐惧的最大焦虑的吃像是青蛙的生物,在意识到这种行为并不可怕之后,青蛙对朋友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慢慢消失了。然后慢慢为了巩固脱敏的效果,朋友的母亲通过不断强化这个行为来打到巩固的目的,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同理的还有一个朋友本来不敢吃辣椒因为怕长痘痘,后来在真的慢慢吃辣椒后变得嗜辣等,其实仔细的想想我的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行为主义疗法的例子。
参考文献:
[1]郑希付.《心理咨询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