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和政治团体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配置公共资源和分配公共利益,制定和实施公共行为准则的过程和结果。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公民直接参与到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的政府即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使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合意,对政府公共决策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分析
1.能够实现并扩大公共政策指定的合法性基础
合法性是公共政策的生命。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源自于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只有当政策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它才能拥有较高水平的合法性,获得较高水平的政府效能。
2.公民政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在现代民主社会下,公民的利益需求或意愿的表达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全面的信息和知识是保证政策科学合理的基础,任何政府决策者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仅靠政府决策群体去掌握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各种利益要求,同时使公民监督政策体系的运作过程,进而实现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公民政策参与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确保政政策的公共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不仅要求政府积极回应公众的利益需求,同时也是公民对政府政策的监督,因此公民的政策参与可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杜绝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的行为。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限制性因素
1.公民的参与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参与政策制定的社会公众逐渐增加,然而其中有许多参与者并不是因为对自身参政责任感认识的增强,很多都是对与自身利益有较大关系的公共政策的一种冲动参与。
2.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滞后且渠道不畅通
我国正式且合法的公民参与渠道却仍然只存在两类:第一,公民对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进行选举并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这同时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主要渠道。第二,诸如市长热线、市长信箱、社团活动、座谈会、信访制度、听证会制度等渠道,这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些辅助性的渠道。对于一般的社会公众来讲,通过第一种渠道直接进行政治参与的机会极少,很多有政治参与需求的公民基本没有参与政策制定的可能。第二种渠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党和政府出于纠正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的官僚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目的而设置出来的。
3.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信息资源匮乏
(1)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对称
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信息失真和信息屏蔽。政府信息发布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对内运作,在政府内部发布用于指导具体行政行为的真实的政策信息,有关部门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二是对外宣传,政府对外发布的某些信息往往经过有意处理,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公开信息的内容失真。
(2)信息公开模式“单向化”
政府信息实际是一种公共资源,应该自由流动,以便公民的有效利用。目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单向化形式,信息公开主要采取政府主动公开的方式,公民很少申请公开。
三、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
1.增强公民的自身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
(1)政府应该继续增强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促进公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加强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从而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大众传媒要要做好加强公民参与和民主意识的传播和普及工作。通过对公民参与的有关制度以及渠道的大力宣传,及时的向社会公众传授部分政治参与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对公民参与的认识更加深入。
2.完善制度建设,拓宽参与渠道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完善人大制度,首先要加强公民和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使得人大代表能够真正代替社会公众并表达其利益诉求。其次,要调整人大代表的构成结构,扩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人大代表所占的比例,减少行政官员的比例,扩大人大代表所覆盖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范围。
(2)完善决策听证制度
政府部门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建议,积极推行听证会制度。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听证制度覆盖的领域,应把决策听证扩大到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土地规划等民众关注度较高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听证代表选择程序进行严格规定,以保障听证代表有效性,积极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听证,保证听证制度的深入贯彻落实。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在信息社会,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公共政策制定采用公民参与这种形式以来,信息公开就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武器。政府应改变传统信息管制方式,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采访和报道并开放;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公共政策涉及的相关内容,让公民能够迅速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真实情况,提高政策的接受性和执行性。
参考文献:
[1]程艳.关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2).
[2]王建容,王建军.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形式及其选择维度[J].探索,2012(1).
[3]胡晓瑞.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探讨[J].2011(1).
[4]梁巨龙.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