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论述了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和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针对全球及.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大批植物所承受的生存威胁,分析了各种致瀕致危因素,提出人类活动是植物大批灭绝的最主要因素。从生态伦理学角度分析了人类在这场灾难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保护珍稀瀕危植物的多种珍贵价值。面对我国珍稀瀕危植物保护工作已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发展近期植物保护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珍稀瀕危植物保护;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
1植物多样性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植物是生命源泉,是诞生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保护环境的卫士。现在地球上被科学家命名的植物约40万种,其中高等植物25万种。丰富的植物种类组成的绿色植被分布于地球表面,从赤道到两极占整个有机物质95%以上。它们不断利用太阳能、水、土壤中的养份元素和空气中积累着有机物质和能量,供动物或微生物利用。植物的多样性为动物的种类多样性创造了条件,动物依附于植物生存。40亿年前的地球不存在臭氧层、土壤、氧气等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条件。正是有了植物,并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方面使其本身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种类不断丰富,同时也改造着外界环境,参于土壤形成,改善着气体组成,使动物生命成为可能。回顾地球上生物进化史,每一次重大的生命进化“飞跃”,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是在环境变迁的条件下植物率先完成“飞跃”,并改变环境,动物才紧随其后。当今生物界千姿百态都是得益于植物,它不仅维持了大气平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而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等。植物是生命的基础,保护植物就是保护整个生物圈的利益。
植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关系极为密切,植物种类越丰富,人类利用空间就越大。大量种类灭绝,必然导致人类的最终灭绝。以药用植物为例,现在发展中国家,75%-90%人口依靠植物治病,发达国家40%医药来自植物。世界卫生组织确定2万种药用植物,但其中只有200种作过较详细研究。现在世界药用植物年贸易额达5.5亿美元。还有大量野生植物不断地被发现新的药用价值,并被广泛栽培,如中华称猴桃、沙棘等。很多人希望能从植物中找到目前无法治愈疾病的药物。在农作物中,当前只有30种植物被人们作为粮食,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就占了所需量的一半以上,人类营养所依靠的生态空间非常狭窄,但是野生植物潜在可利用性非常宏大,急待人们去研究开发。农作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基因只有从野生种和原始栽培品种中去寻找。例如西红柿的抗萎蔫性就是从南美野生种中找到了基因。各国小麦、大豆、甘蔗等高产优质品种都是通过野生品种找到基因才使得培育成功。现在不被人们知晓或了解不多的植物说不定将来会被发现,成为重要的经济植物。最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植物未被人们认识就已灭绝了。而植物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
2植物生存受到的威胁及致危因素分析
在近代随着人口倍增和工业革命,一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类从自然资源中索取的手段也越来越贪婪和高效,使资源的再生能力受到严重损害。森林大面积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空前严重。植物多样性面临着过分利用,种类不断减少的危险处境。很多植物由于原来的生境被破坏处于瀕危或灭绝的境地。根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保护监测中心估计,全世界现在处于灭绝危险的植物种类达2-2.5万种,到本世纪末将达到5-6万种。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19世纪全球森林面积约55亿hmz,到本世纪初已减少到38亿hmz,目前只有28亿hm2。森林中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特别是热带森林,每l00m2就有近100种植物种类,而现在热带森林正以每年800万hm2的速度减少,如果照此下去再有30-70年,全球热带森林就可能消失。一般认为,每666hm2热带森林被砍伐,就有1个物种灭绝。据分析,现代植物种类正在大幅度消失,在欧洲植物区系中,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已消失了10%的种类。在美国瀕危植物839种,受威胁植物1211种,已灭绝90种,数目相当于美国植物总数10%。其他国家植物受危情况基本相似。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仅野生维管植物约2.7万种,占世界总种数11.4%,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居世界第三位。长期以来,由于对珍稀植物保护不够,使珍稀植物日益减少,有的已处于濒危状态。据估计,我国大约有4000?5000种植物处于瀕危或受威胁状态,占植物总数15%-20%,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值10%的水平,而且还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198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包括389种,列为一级保护8种、二级保护159种、三级保护222种。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出版第二册。
从以上可以看出植物生存受威胁是全球性的,而且受威胁程度也是空前严峻。导致植物灭绝,或者使其处于受威胁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内部因素,即植物在长期进化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繁衍的因素,包括遗传力、生殖力、生活力、适应力的衰竭。由这一因素导致植物灭绝一般在没在外力干扰条件下,可与植物新种产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二是外部因素,即外界条件给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压力或胁迫,形成不利于植物发展和繁衍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这些灾害往往能使植物生存迅速受到威胁或大量灭绝,在致危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
自然灾害是多种自然力和自然过程在短时间内集聚暴发所致的灾害,如天文、气象、地表、地质、生物等造成的毁灭性灾害,这类灾害常具突发性、地域性、群发性、准周期性等特点。
人为灾害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使植物生存受到威胁的灾害。如过度采伐、采收、刘割、放牧、开垦及人为火灾等直接灾害。还有一些由于人类活动所诱发的多种自然灾害或环境灾害使植物生存受到威胁。如由于工业污染引起的酸雨,光化学烟雾、核物质泄露、温室效应等导致森林大面积死亡而造成植物生境破坏。或者由于大面积破坏森林而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使植物不能正常生存。
在各类威胁植物生存的因素中,人为活动无疑是当今植物瀕危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活动,其危害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且人为活动经常诱发自然灾害,有时甚至相互累加使很多植物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当前约束人类活动已成保护珍稀瀕危植物工作者的共识。
3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认识与分析.
3.1保护珍稀瀕危植物是一项+分紧迫的任务
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各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发挥着它特殊的功能并影响着其他物种。每一个物种都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和能量流的中转站,如果一个物种生存受威胁,和它有关的物种同样也受到不同程度威胁。据分析,每灭绝一个种,就有10?30与它相关的种类生存受到威胁。在生态系统中,最初受威胁植物虽然是一些自身适应能力不强的种类,但它们的出现对人类是一个严肃的警告,任何轻视这种警告都将付出惨重代价。每绝灭一个物种,将会引起更多的植物陷入危机之中。保护珍稀瀕危植物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自然界物种的产生,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动态平衡,植物界也因此产生出适应性更强的种类。据估计,全球每100年消失90个物种属正常范围。而现在物种灭绝速度比原来自然过程加快了1000倍。全球受威胁种类达10%。我们现在面临着由人类引起的空前高速生物“集体绝灭”过程。任其发展,将危及人类生存。
3.2保护珍稀瀕危植物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人是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分享着自然环境,人与其他生物在地球上都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人类在“自然人”阶段时它仅是自然系统中一个普通成员参与这个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在物种关系上,在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他仅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消费者。当人类进化到“智能人”时,加强了人类本身的社会性而成为社会人之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人类逐步成为地球上生物系统中的“单优种”,对地球生物界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消费量膨胀,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导致人类本身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人类最迫切的责任与义务是克制自己,为其他物种生存条件恢复而努力。
再从生态伦理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观点来考虑,生物圈中生物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之中,物种保持着协同性质。每一物种既是自身存在,又是利它的存在。同时每一物种都占有特定生态位,既是自身存在,也是为了生态系统整体完善和健康而存在。人类既是生物圈中的一个物种,也就摆脱不了自身存在和利它存在的协同属性。植物种类的灭绝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责任当然应该由人类来负。
在生物圈中,只有人类有理性,能制造工具,能修正错误,能预测未来,能幻想并为实现幻想而奋斗。当今条件下,人类已经确认植物种类正在遭受一场空前“集体大灭绝”并且引发这场灾难的就是人类自己。那么,人类就应该按照生态伦理观点,约束自己,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问题,如少数人破坏大多数人生存的物质基础,现代人破坏了未来人的自然环境等,也是人与其生物种类(植物)之间生态伦理问题。所以保护植物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人类现在已进入到一个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信息时代,这一时代具有明显的未来性与生态性,人类更多的是注意未来。人类的知识足以使人类对未来作出科学预测,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新型关系,寻求新的更完美、稳定持续发展的平衡。人类有能力对生态系统、生物圈生存攸关的问题综合分析,模拟与预测。在这种条件下,注重珍稀瀕危植物和其他生物种类是保护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3保护珍稀植物具有多种重要价值
从生态学角度看,珍稀植物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由于我们认识水平的限制,我们不能对任何一个物种多方面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仅从我们现在能认识到的,珍稀瀕危植物的保护至少具有以下几种重要价值:
(1)珍稀瀕危植物是研究植物起源、系统进化的有力证据。我国自第三纪以来,除西北干旱地区外,大部分地保持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直接影响,形成了许多第三纪以前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在我国植物区系中存在着大量第三纪古热带子遗植物,如银杏)、水杉、鹤掌秋等被称为活化石。还有银杉、白杉等等,它们是研究种子植物起源演化、系统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2)植物遗传育种的珍贵材料。高等植物每种平均携带遗传基因40万个以上。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其中很多对人类来说是育种的好材料。珍稀植物是巨大的天然基因库,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后备种质资源。我国很多农作物育种就是利用了野生种的有利基因才育出了优质高产新品种。
(3)植物生殖生态研究的可靠借鉴。我国珍稀植物中有些种寿命特长,如银杏。有些种授粉机制特殊,如报春花)。揭示这些奥秘,对进一步探讨植物生殖与环境、基因流动、生存竞争中生殖生态特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对未知种研究的直接参照物。现在人类认识的植物有40万种,但仍有50万种还未鉴定,属未知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鉴定未知种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通过与银杏比较鉴定出15种相近属的植物。通过水杉鉴定出10种已灭绝的与水杉相近的植物。
(5)古地质、古气候的生动记录。比如,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广泛争议,后来不仅在古植物化石中找到了证据,而且在现存古老植物中也找到了证据,从而使这一学说得到普遍承认。很多古树年轮记录着气候变化规律,为人类研究气候变迁和预报提供了证据。
(6)经济价值。很多珍稀濒危植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它们有些是著名药用植物,如人参、银杏、刺五加等。有些是著名观赏植物如水杉、银杉等。有些是著名用材植物如黄贤、捕木等。这些仅是人们已广泛利用的,还有一些种类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如果这些种类灭绝,对人类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7)文化价值。珍稀瀕危植物大多数被人们认为是大自然美的缩影,用以欣赏、陶冶情操。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以表达敬意、友谊、怀念等,其珍贵性不亚于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
4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成就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保护植物工作是建国以后才得到了发展。从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需要”的提案开始.同年在广东肇庆市建立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63年,国家颁布的《森林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保护稀有珍贵林木”。到1965年,我国已建立起13个以保护植物和植被为目的自然保护区。文革之后,我国保护植物工作开始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等。有些省(区)还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若干地方性珍稀植物保护法规,使珍稀瀕危植物保护走向了以法保护的道路。以林业、环保、农业部门为主,各级政府还设立了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如林业部设有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司,并代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瀕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中科院植物所及有关高校科研单位于1978年出版了《中国珍稀瀕危植物保护名录》第一册,1989年出版了《中国珍稀瀕危植物》,1990年出版了《中国植物红皮书》等。由于我国政府重视,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使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得以空前地高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立起了属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400个左右,总面积达20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1%,其中30个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MAB)生物圈保护区,集中保护并繁殖了许多国家公布的保护植物,为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奠定了基础。
自1980年以来,国家环保局投资数百万元在广东、广西、湖北等地建立了近250个特殊植物分类群引种保护和野生植物引种繁殖保护基地,使国家第一批公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绝大多数得到了迁地保护,有许多种已能人工繁殖,扩大了种群,保护了种质资源。
在此期间,我国植物学工作者在积极参与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引种繁殖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进行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十年,全国开展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44项,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内容包括:全国及省级植物资源调查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编写;珍稀瀕危植物引种繁殖及生态特性、形态解剖、系统发育的研究;全国珍稀瀕危植物种质基因库、数据库建立;珍稀濒危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等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起步晚;科研经费和科研队伍不足;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缺乏;研究分散,多数处于低水平重夏;研究成果较少在保护与教育中应用等,使我国珍稀瀕危植物保护工作仍处于比较落后状态。为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对策,进一步提高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全民意识,坚持研究、监测、立法、宣传教育和永续利用的综合方法,争取在短时期内使我国植物保护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5对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设想
5.1进一步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近十年来我国已有一些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方面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但仍不够完善,有些法律缺乏实施细则。法制建设是植物保护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作之一,只有建全法制,才能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并对破坏资源者实行有效监督。在完善已颁布的法律同时,应该尽快颁布《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动植物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
要大力加强现有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出版普及读物、画册,免费赠送宣传品等手段,使大家能认识了解保护珍稀瀕危植物意义和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公民应该尽的责任义务。在重点保护区周边地区,要针对群众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充分利用宣传画、壁报等形式首先使群众认识受危植物,不破坏受危植物,然后深入保护受危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造福子孙后代的教育,使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要严格执行现行的有关法规,对破坏珍稀瀕危植物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使人们认识到破坏珍稀瀕危植物象猎杀珍稀动物一样会受到法律制裁。
5.2进一步加强珍稀瀕危植物的研究工作
珍稀瀕危植物的研究成果多半无经济效益,研究经费是困扰研究工作的主要障碍。国家科委及有关部门、省(区)市应有专项资金支持这一领域,国家自然基金会也应支持这一领域研究,采用项目指导,经费引导等办法,鼓励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该研究领域。
保护珍稀瀕危植物是全人类的事业,要努力争取国际上有关组织和基金的经费支持。我国仅维管植物种类就达世界总数的11%以上,是全球不可忽视的一部分。90年代后,一些国际组织正在酝酿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项目,我们应积极行动,争取参加这些项目,配合国际组织活动把我们这方面的工作促上去。要积极争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金渠道,争取世界银行等国家金融机构的赠款或贷款。要加强与国际组织联系,特别是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组织联系。加强资料交流、学术交流、研究协作、人员培训,促进国内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鼓励有关学科专家把兴趣和工作时间转移到这一学科领域,实行多学科交叉地综合研究,要在综合大学及有条件的林业院校开设保护植物专业,培养专门人材。有条件的还可招收硕士、博士或派人出国深造,加快我国这一学科领域科技队伍建设。
开展对珍稀濒危植物研究,深入调查,摸清全国各个省(区)县的资源现状是基础。这一方面已经作了大量工作,但还不彻底,不详尽,要继续完成这一工作,对各地的种类数量、用途、生存状况等进行全面清查。清查过后应建立连续清查和监测系统,以掌握植物资源动态规律,并逐步建立起全国性植物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应不断改进,要探寻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长远保护与当前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路线调查与定位研究相结合等新途径。在研究中,要选出一些种类作为突破口,对每一个种,从种群生态、生活史、繁殖生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受危机制,为一般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提供理论根据。在研究中要广泛吸收利用与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先进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在实施保护等实际问题中,还应与社会经济科学相结合,并吸收行政官员和地方群众参加,使研究成果能尽快应用于实践。
同时要加强珍稀瀕危植物应用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应用潜力很大,人们现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有计划地利用,使人们从中获得利益,才能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保护中,形成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
5.3加强对珍稀瀕危植物保护管理和规划工作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依赖于生物多样性”,这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植物保护与当代所面临的资源、能源、人口等严重问题密切相关,保护其免于灭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制定全国统一长远的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规划已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要改革现存的林业、农业、环保在保护植物方面各自为政的现状,建立全国人大设立环境和自然保护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部分,优先考虑制定全国统一规划,提出从现在到2010年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等详尽规划,使各省(区)保护工作有一个总体概念。避免盲目性和不必要浪费。
就地保护是保护受危植物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已建起了400多个保护森林和植物类型的保护区,但这距1992年世界第四届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会议提出的把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区面积扩大到占总面积10%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植被类型极为复杂,需保护的珍稀瀕危植物生境还很多,要进一步增加森林和植物类型的保护区。同时在未划为自然保护区,珍稀瀕危植物分布又比较集中区域,也要尽快建立特殊受危植物保护区,使各地区分布的受危植物都能有效保护。要改变过去只强调保护单个物种的作法,从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既要强调占有一定面积,也要注意到保护区周边地区群众生活比较落后,照顾群众利益,取得当地群众的支持。保护区应把指导周边地区群众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经济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对农地、森林、沼泽等的有效经营。只有这样,保护区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目标。否则,一个连温饱问题还未解决的地区,不可能有人真正理解、支持保护区事业。
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要充分发挥植物园、树木园、公园的作用。按照全国统一规划,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要特别重视本地区原产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繁育。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受危植物迁地保护网络。这对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复壮,退化生境的恢复和重建都将起到不估量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开展恢复残存种,归化自然,建立离体基因库等工作,使我国的珍稀颜危植物保护工作全面而有效的开展,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塽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珍稀瀕危植物保护与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2
2.王献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目标.大自然,1993,(11):2-33
3.王献溥.拯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生物学杂志,1987,(1):1-6
4.蒋有绪等.关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若干问题.自然资源学报,1993,8:(4)291-297
5.许再福.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见:未来十年生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8-1006
6.张新时.现代生态学的几个热点见:未来十年生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2-887
7.祖元刚.保护植物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19918
8.叶平等.生态伦理学的结构.求是学刊,1992,(2):39-429
9.余谋昌.生态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0.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3...
期刊介绍: 《中国青年研究》(月刊)1989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研究青年与青年...
主管单位:湖北通信服务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省通信服务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
期刊简介: 《建筑设计管理》(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
期刊简介: 《海洋科学》Marine Sciences(月刊)1977年创刊,是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
期刊简介: 《计算机工程》(月刊)1975年创刊,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