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国际领先期刊上近五年的42个文献为样本,在明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行为伦理”研究的内容进行回顾发现: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个人心理、外部环境、领导方式三个视角来探讨行为伦理的前因变量,且在研究方法上多使用实证研究法。文章评述了“行为伦理”的研究趋势,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背景,对国内该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行为;伦理;行为伦理;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中的经营污点和管理丑闻却不断增多,因此学者们对个人的行为伦理产生了研究兴趣。企业领导者、社区、甚至政府都对如何管理员工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关注,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减少个人的非法或者非伦理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在明晰“行为”“伦理”“行为伦理”三者概念的基础上,对国际领先期刊上近五年的相关研究做了回顾和评述,了解国外“行为伦理”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中国社会背景进行展望,希望为中国本土“行为伦理”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行为、伦理及行为伦理的概念界定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目前行为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研究范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在内在因素中起主要作用,诸如人们的认识、情感、兴趣、愿望、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而对人类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伦理”最初起源于哲学,最后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它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对伦理的讨论比较活跃,哲学家们主要围绕着“人”这个中心,探讨了一些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诸如道德的基础和实质、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道德的继承性以及道德和科学的关系等内容。
由于伦理是具体道德行为表现的理论化抽象,因此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个体的“行为伦理”(behavioral ethics)研究。美国学者Linda K Trevino提出行为伦理的定义是:行为伦理是研究个人行为的,个人行为是否具有伦理的判断依据是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1]Maureen L Ambrose等在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期刊上发表题为Behavioral ethics: New frontiers的文章,提出:“目前一个特别有前景的学术运动叫做‘行为伦理’(behavioral ethics),它关注的要点是解释个体行为到底是受支配于道德规范还是社会惯例。行为伦理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伦理决策和伦理行为(伦理决策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个人认知的一些方面,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推脱;伦理行为是研究具体哪些行为是具有伦理性的,如诚实、遵守法律)……通过研究这两个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问题:伦理行为和非伦理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伦理和非伦理行为会对什么产生影响?”判断一种行为是否为非伦理行为的标准是人们所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而非组织规范和利益行为 。[2]判断行为的标准由组织规范和利益转向社会道德规范,这是概念内涵的一个重大变化。
由上可发现,管理学不断与伦理学双向互动,学者们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研究企业和个人的伦理行为,因此交叉产生了管理学界的分支学科,如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它们和现在我们所讨论的“行为伦理”有何区别,对三者进行的总结对比见表1。
二、行为伦理的前因变量及研究方法
为了剖析行为伦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本文对发表在国际领先期刊的文献展开研究,选取国外管理类SJR排名靠前的期刊,以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近5年的影响因子3.935)和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近5年的影响因子2.341)两个期刊为主,辅以其他相关期刊,如Ethic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搜索关键词“行为、伦理、行为伦理”( behavior, ethics, behavioral ethics),从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取了相关的42篇英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一)前因变量
通过对42篇文献样本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国外学者对行为伦理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因变量上。通过归纳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心理、外部环境、领导方式三个视角来探讨行为伦理的前因变量。其中个人心理视角的研究包括以心理学为基础,探讨知觉对行为伦理的影响;外部环境主要是探讨个体的外部影响因素对行为伦理的影响;领导方式主要是研究伦理型领导对员工行为伦理的影响。
1.个人心理影响因素
心理活动能够对行为产生影响,行为是人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一些学者从心理的角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心理变化对个人行为伦理的影响。Shaul Shalvi等学者发现,撒谎行为的程度取决于自我辩护的程度。[5]Francesca Gino等学者从心理的“同感”“同理心”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当人们对其他个体的自私或者不诚实行为感到有同感时,他们自己也产生更多的非伦理行为。[6]Jesse Kluver等学者探讨了人性是如何影响组织中行为伦理的方式。文中提出了一个假设:什么样的人性可能影响一个人,从而可能会试图推动组织道德行为方式。最后得出结论:人们在组织中都是自私和具有团体性的,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能够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影响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伦理 。[7] Karen等学者用实验的方法,揭示了无害的情感线索可以引发一个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是对自身福利的保障,这些会导致人们产生利己主义等非伦理行为。[8]Marquardt等学者提出道德过程对行为伦理产生影响。[9]Thomas LiPing Tang等学者提出,在商业中,个人的偏好会对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10]
2.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一些学者以个体所处的组织外部环境的某些因素为出发点,来研究这些因素对个体行为伦理的影响。Francesca Gino等学者通过四个实验研究发现,管理控制焦点的变化和风险偏好是能够影响行为伦理的。重点推广(promotion focus)能够比预防重点(prevention focus)更加导致非伦理行为的产生。重点推广能够导致一些风险寻求行为,而预防重点能够导致风险规避。同时,他们还研究了伦理框架(比如通过组织伦理要素)对个人行为伦理的影响。因此,他们建议:解决一些错误行为的关键因素在于通过构建组织伦理框架来防止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这有可能减少在组织和团队中的不诚实行为。[11]Hershfield等学者研究发现,对个人未来缺乏持续性关注的话,会导致非伦理的决策和行为。最后,还建立了未来的自我持续性和伦理判断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当人们试图把焦点放在个人未来上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对非伦理行为的不赞成。[12] Maryam Kouchaki等学者提出一个问题:仅仅只是钱的因素会导致腐败吗?通过研究发现,仅仅只是钱的因素是能够导致非伦理的意图和行为的。[13] Kai Chi Yam等学者提出生理剥夺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在生理剥夺和非伦理行为中,行为方式系统起到中介作用。[14] Laetitia等学者研究得出,特殊规则框架将会比普通规则框架更能够影响伦理决策。人们道德理性的减少能够解释特殊规则框架的有效性。[15]
3.领导方式影响因素
一些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伦理型领导对员工行为伦理的影响。David M Mayer等学者提出,伦理型的领导方式和员工之间的非伦理行为是有关系的。积极的具有监督性的伦理型领导方式能够使下属产生伦理行为,而且员工内部的揭发也会促使正向伦理氛围的产生。[16] David T Welsh等学者提出,目标结构对非伦理行为有影响。有更高表现要求的目标更容易产生非伦理行为,并且自我管理控制的减弱在这种影响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17]
(二)研究方法
在搜集的42篇文献样本中,有35篇文献是非综述性论文,7篇是综述性论文。在35篇非综述性文献当中,1篇文献用的是实验室研究方法,2篇用的是实验研究方法。其他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按照实证方法的广义解释来看,实验室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范畴。这说明,在目前的学术界,实证研究还是一个普遍被大家接受的方法。
三、其他领域对行为伦理的相关研究
通过阅读文献样本发现,除了对“行为伦理”的前因变量进行研究外,有些学者对行为伦理的研究还分布在某些其他特定领域。
Eleni等学者重点研究了消费行为伦理。[18]Li chun Chiang等学者研究了在电脑使用中的行为伦理。[19]Erika Lofstrom等学者在自然和行为科学中,从博士生管理视角研究博士监管中的伦理。[20]George等学者在组织政治中研究伦理。[21]Jeffrey Cohen等学者研究了管理者的行为伦理,认为应该通过计划行为理论(TPB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来评价管理的伦理。[22]Lin Chieh-Peng等学者研究了团队公民模式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23]Elisaveta等学者研究了和工作行为有关的一些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24]Agnihotri等学者研究了销售人员的行为伦理。[25]Ning Li等学者研究了三个国家的销售非伦理行为。[26]Gabriele Jacobs等学者从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和影响等方面,研究了对行为伦理和表现的评价。[27]还有一些学者从股票市场、社会心理学和生物医学等角度来研究对反社会行为的早期干预。[28-45]
四、研究评述
从文献样本分析来看,对于“行为伦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前因变量的研究,因为一些伦理行为和非伦理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一些具体情景下行为伦理产生的前因变量。这些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上述对文献样本的分析,本文把目前国外关于“行为伦理”的研究特点及趋势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研究各种具体情境下的行为伦理,或某一特定群体的行为伦理。这说明国外学者的研究是具体到行为的类型,或者某一群体,如前文提到的研究消费者的行为伦理等。
第二,研究行为伦理和个体心理之间的联系。部分国外学者研究个体心理,如知觉、同理心、人自私的本性等对行为伦理的影响。这样的研究思路是基于“行为”本身的概念,即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心理变化是导致行为伦理发生变化的重要内在因素,这样的研究趋势也说明,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学者在研究“行为伦理”时能够更好地解析其形成机制。
第三,“行为伦理”概念的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判断组织内员工的行为是否具有伦理时,采用的标准是组织的利益,而现在的标准是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规范和道德标准。[2]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组织内的员工应该首先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而不能盲目地为了企业的利益而从事某些非伦理的行为,如偷税漏税、做假账等。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每年国家和机构都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排名,从中也能够发现遵守和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是能够持久发展的。当然,这个标准对于某些企业的员工来说会有两难选择,如果员工不依照企业的利益而去做一些非伦理行为,他就有可能面临被解雇的风险。这也是这个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困境。
第四,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行为伦理”这个学术概念能够涉及很多研究领域的内容,比如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够帮助学者们运用不同的技能,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行为伦理”的来源。
第五,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献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提出假设并验证结论。这说明,在这个研究方向中,实证研究目前仍是一种比较适合和普遍的方法。
五、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文献样本,从概念内涵、研究内容(前因变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行为伦理”进行了归纳和评述。但并没有相关文献探讨员工“行为伦理”的内容结构是什么,包含了哪些维度。通过文献查新发现,与企业员工行为伦理相关的概念有:美国学者提出的“职业伦理”概念、中国学者郭玲玲提出的“员工工作伦理”。但这些研究并没有结合中国现有企业文化背景来探讨我国本土“企业员工行为伦理”的内容结构及形成机制。因此,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具体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应对中国企业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行为伦理”的内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 美国学者赖特提出了美国职业伦理,我国学者郭玲玲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将企业员工工作伦理结构分为五个维度。对美国职业伦理、员工工作伦理及行为伦理三者概念的总结对比见表2。
这两位学者提出的概念与本文所述的“行为伦理”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本文拟指出,我国“行为伦理”未来研究的重点是中国本土“企业员工行为伦理”的内容结构及形成机制,即从企业中的基本元素——员工入手,探讨员工行为伦理的内容结构和形成机制,深入分析如何塑造正向的员工行为伦理。结合中国目前社会背景来看,虽然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伦理和企业伦理问题也日益显现,以道德滑坡最为突出。社会矛盾出现越来越尖锐化的趋势,因此,中国在经济转型的同时,也提出了社会转型,即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公平正义、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提高公民素质等具体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需要研究行为伦理的内容结构及形成机制。
第二,探讨什么因素能够对“企业员工行为伦理”产生影响,即前因变量方面的研究。既然员工行为伦理是组织内的员工所实施的、符合人们所广泛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行为伦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员工行为伦理的?
第三,探讨前因变量是如何具体导致“企业员工行为伦理”产生的,即形成机制研究。前因变量是如何具体影响员工行为伦理的?这其中有哪些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通过以上研究展望,未来中国学者有必要对中国本土“员工行为伦理”的内容结构及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在“行为伦理”研究领域中给理论发展和企业实践以启示。
[1]TREVINO L K, WEAVER G R, REYNOLDS S J. Behavioral Ethics in Organizations: A Review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32):951-990.
[2]MAUREEN L A, MARSHALL S. Behavioral ethics: New frontiers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4(123):77-78.
[3]龚天平.企业伦理学国外的历史发展与主要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6(1):15-21.
[4]莫申江,王重鸣.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7):16-22.
[5]SHAUL S, JASON D, MICHEL J J H, et al. Justified ethicality: Observing desired counterfactuals modifies ethical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1,115(2):181-190.
[6]FRANCESCA G, ADAM D G. Vicarious dishonesty: When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creates distance from ones moral compass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2,119(1):15-26.
[7]KlUVER J, FRAZIER R, HAIDT J. Behavioral ethics for Homo economics, Homo heuristics, and Homoduplex[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DecisionProcesses,2014,123(2):150-158.
[8]WINTERRICH K P, MITTAL V, MORALES A C. Protect thyself: How effective self-protection increases self-interested, unethical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4,124:151-161.
[9]MARQUARDT N. Implicit Mental Processes in Ethical Management Behavior[J].Ethics and Behavior,2010(20):128-148.
[10]TANG T L P, TANG T L N.Finding the Lost Sheep: A Panel Study of Business Students Intrinsic Religiosity, Machiavellianism, and Unethical Behavior Intentions[J]. Ethics and Behavior,2010,20(5):352-379.
[11]GINO F, MARGOLIS J D. Bringing ethics into focus: How regulatory focus and risk preferences influence (Un)ethical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1,115(2):145-156.
[12]HERSHFIELD H E, COHEN T R, THOMPSON L. Short horizons and tempting situations: Lack of continuity to our future selves leads to un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behavior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2,117(2):298-310.
[13]KOUCHAKI M, SMITH-CROWE K, BRIEF A P, et al. Seeing green: Mere exposure to money triggers a business decision frame and unethical outcome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2013(121):53-61.
[14]KAI C Y, REYNOLDS S J, HIRSH J B. The hungry thief: Physiological depriv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unethical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4(125):123-133.
[15]MULDER L B, JORDON J, RINK F. The effect of specific and general rules on ethical decision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5(126):115-129.
[16]MAYER D M, NURMOHAMED S, TREVINO L K, et al. Encouraging employees to report unethical conduct internally: It takes a village[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4(121):89-103.
[17]WELSH D T, ORDONEZ L D. The dark side of consecutive high performance goals: Linking goal setting, depletion, and unethical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4(123):79-89.
[18]PAPAOIKONOMOU E, RYAN G, VALVERDE M. Mapping Ethical Consumer Behavior: Integrat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Identifying Future Directions[J].Ethics & Behavior,2011,21(3):197-221.
[19]LI C C, LEE B. Ethical Attitude and Behaviors Regarding Computer Use[J].Ethics & Behavior,2011,21(6):481-497.
[20]LOFSTROM E, PYHALTO K. Ethical Issues in Doctoral Supervision: The Perspectives of PhD Students in the Natur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J]. Ethics & Behavior,2014,24(3):195-214.
[21]GEORGE, GOTSIS, ZOE, et al.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Expanding th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93(4):497-517.
[22]COHEN J, DING Y, LESAGE C, et al. Corporate Fraud and Managers` 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Pr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5(2):271-315.
[23]LIN C P, LYAN N M, TSAI Y H,et al. Modeling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5(3):357-372.
[24]SARDZOSKA E G, TANG T L P. Work-Related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Macedonia: Coping Strategies, Work Environment, Love of Money, Job Satisfaction,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08(3):373-391.
[25]AGNIHOTRI R, RAPP A, KOTHANDARAMAN P, et al. An Emotion-Based Model of Salesperson Ethical Behavio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09(2):243-257.
[26]LI N, MURPHY W H. A Three-Country Study of Unethical Sales Behavio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11(2):219-235.
[27]JACOBS G, BELSCHAK F D, HARTOG D N D. (Un)Ethic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 The Role of Affect,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121(1):63-76.
[28]NG A,IBRAHIM M H, MIRAKHOR A, et al. Ethical behavior and trustworthiness in the stock market-growth nexus[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015(33):44-58.
[29]TULIAO A P. Mental health help seeking among Filipinos: are 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 2014,5(2):124-136.
[30]MACFARLANE B, ZHANG J J, PUN A. Academic integrity: are view of the literature[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4,39(2):339-358.
[31]PRATT B, VAN C, CONG Y L, et al. Perspectives from South and East Asia on Clinical and Research Ethics: A literature Review Author(s)[J].Sage Publications,2014,9(2):52-67.
[32]HORSTKOTTER D, BERGHMANS R, WERT G. Early prevention of antisocial behavior(ASB):A comparative ethical 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and biomedical approaches[J].BioSocieties,2014,9(1):60-83.
[33]SCHWITZGEBEL E, RUST J. The moral behavior of ethics professors: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reported behavior, expressed normative attitude, and directly observed behavior[J].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14,27(3):293-327.
[34]GINO F, SHU L L, BAZERMAN M H. Nameless +harmless=blameless: When seemingly irrelevant factors influence judgment of (un)ethical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0,111 (2):93-101.
[35]SMITH G E, BAMES K J, HARRIS C.A learning approach to the ethical organization[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2014,21(2):113-125.
[36]MA H D.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search about Consumer Behavior in Shopping Mall[J].Modern Marketing,2012,4(1)22-28.
[37]CAMPS J, MAJOCCHI A.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Ethical Behavior, Does It Make Sens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4(1):129-147.
[38]CICALA J E, BUSH A J, SHERRELL D L,et al. Does Transparency Influence the Ethical Behavior of Salespeople?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7(9):1787-1795.
[39]FUKUKAWA K, ENNEW C. What We Believe Is Not Always What We Do: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Ethically Questionable Behavior in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1(1):49-60.
[40]TREVINO L K, NIEUWENBOER N A D, KISH-GEPHART J J.(Un)Ethical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4(65):635-660.
[41]CARRINGTON M J, NEVILLE B A, WHITWELL G J. Lost in translation: Exploring the ethical consumer intention-behavior gap[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 (67):2759-2767.
[42]ZOGHBI-MANRIQUE-DE-LARA P. Do Unfair Procedures Predict Employees Ethical Behavior by Deactivating Formal Regul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4(3):411-425.
[43]BAMPTON R, COWTON C J. Taking Stock of Accounting Ethics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Journal Litera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4):549-563.
[44]YANG S C. Ethical Academic Judgments and Behaviors: Applying a Multidimensional Ethics Scale to Measure the Ethical Academic Behavior of Graduate Students[J]. Ethics & Behavior, 2012,22(4):281-296.
[45]TANG T L P, LIU H. Love of Money and Unethical Behavior Intention: Does an Authentic Supervisors Personal Integrity and Character(ASPIRE)Make a Differ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07(3):295-312.
[46]王正平.美国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特点[J].道德与文明,2014(1):141-149.
[47]郭玲玲.企业员工工作伦理内涵的实证解析[D].河南大学,2008:25-40.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海洋科学》Marine Sciences(月刊)1977年创刊,是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3...
主管单位:湖北通信服务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省通信服务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
期刊简介: 《建筑设计管理》(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
期刊介绍: 《中国青年研究》(月刊)1989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研究青年与青年...
期刊简介: 《计算机工程》(月刊)1975年创刊,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