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2)

时间:2016-11-26 10:16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张亚军 赵炜 点击: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培育创新人才,急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要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随着新知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新,还要引导师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就专业设置和建设而言,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就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而言,就是要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制订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就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言,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总之,就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予高校师生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并彻底打破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僵化格局。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一直以灌输式为主,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仅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既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而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进而丧失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体现出一种“唯我性”和“至高性”,师生关系也被简单化为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单赢式的教学活动,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在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一直是被管理者,甚至包括学生会这样的学生自治组织也被有关管理部门管得死死的,学生失去了自我管理的空间。这极大地忽视了大学生的渴望平等、追求民主、崇尚自由的愿望,也忽视了大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注重对学生的服务,而不是管理。高校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这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自我管理中,不仅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可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这里所讲的校园文化,仅指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生活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创新创造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积累。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其成长状况取决于所处的环境状况,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可塑性更强,受环境影响更为突出,因此,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不可能完全靠自觉就可能完成的,则必须营造适宜的环境供其成长。大学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其有辐射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与人格的完善影响至深,能在较高层次上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受众,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之一。所以,在以现有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创造者的巨大作用。

  三、以实践为基础,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评价机制

  首先,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创新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力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为方案,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生活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提高作为学习知识的目的的创造型教学实践活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懂”“学会”,而且还用“懂学”“会学”来回答学习上“如何学”的问题;在强调继承与适应的同时,更强调创造与发展,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次,在人才评价方面,也必须坚持实践检验的标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究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优秀的人才”?对此,曾有学者把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分为五种类型,即:“工具型”“书生型”“全面型”“智能型”“创新型”。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是高校的主要追求目标。然而,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评价机制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因此,人才评价有待创新导向的引入。一方面,在选拔大学生时,当前大多采用全国统一考试或自行组织考试的模式,甄选合格的学生升入大学学习。就目前国情看,是成本较低、程序较为公平的大众化举措之一,但这无法甄别出有潜在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可考虑采用“一般考试+创新业绩”的模式进行甄选,这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其进入大学学习,更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业绩进行必要的初步筛选,并以此初步拟订动态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创新教育。另一方面,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课程评价采取的仍是标准化的考试评价,如统一的考试试卷、标准化的考试答案,符合答案标准即为合格或优秀,很少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统一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便遭到抑制。尽管大多数高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实习经历,但近年来由于实习基地和单位有限,一些高校都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只要按时把实践表填好盖章后交回来就算结束。这样,一些学生会在实习阶段出去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根本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因此,这样的实习过程只是一个过场,无法达到实习的目的。同时,高校对应届毕业生的评价也仅仅要求学生所修课程全部合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合格即可,这很难区分毕业生的层次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其基本方法就是“思想道德的多重评价+课程成绩(笔试和实践)+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习创新业绩+平时性创新业绩”。

  参考文献:

  [1]孙诚,吕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增长探析[J].大学,2007(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蔡闯.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N].光明日报,2004-08-12.

  [4]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5]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05).

  [6]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O1-04.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