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2)
时间:2013-12-27 11:43
来源:发表吧
作者:王小茹
点击:
次
4.员工素质低,缺乏创新型人才
为了降低人员工资的支出,中小企业大多选用来自于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管理人员观念陈旧,没有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想要吸引创新型人才的加入难度较大。对于缺乏创新和特色的中小企业来说,其市场竞争能力非常弱,若想要在销售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份额比例那更是难上加难。
(二)外部环境原因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相较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法律的强有力保护,加大了其经营风险。虽然政府部门设立有专门的扶持基金来支持企业发展,但基金规模小,再加上分散使用,使得中小企业获得的扶持资金数量甚少,财政扶持资金很难充分发挥作用。除此以外,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达不到扶持的效果,并且所涉及的税种较少,局限于增值税、所得税和营业税等方面。而优惠手段,只有降低税率和起征点两种,形式单一。
2.金融机构方面问题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随着国有银行的上市,盈利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首要目标,拿出一定的贷款比例做中小企业业务,审贷成本高,信用评级机制的不完善使得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因此银行并不十分积极。
3.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担保体系已逐渐形成“一体两翼”的框架结构,一体主要指的是政策性担保机构,两翼指的是商业性担保机构以及互助性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实质上是给银行的贷款活动提供保护,却没有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小,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于政府出资,而受资金的限制,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都有上限,并且有一定的进入壁垒,这完全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同时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弱,在进行信贷时直接增加了贷款企业的资格要求,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此外,我国的信用担保行业缺少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担保人才稀缺,没有专业的从业资格测试和进入障碍,担保行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在对贷款企业进行评估时,没有一套相对精准的评估系统,使评估过程略显粗糙。
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应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内部融资结构
企业应尽快找准市场位置,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详细的规划。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吸引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和需求,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获得盈利和持续的现金流量。同时,提高信息观念,积极选用有能力的人才,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定期审查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环境,减小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应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主,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另外,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立法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
国家应增加对扶持资金的投入,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对创新型企业提高扶持金额度,并提供相应的技术、管理指导。借鉴国外的扶持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当企业员工达到一定数量时,由政府承担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或提供适当的补贴。同时,通过改革税制扶持中小企业。例如,给予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以个人所得税的优惠,鼓励企业进行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创新性。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健全风险“再担保”制度。当前,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几乎承担了100%的风险,没有明确的风险防范,通过再担保机构对原担保机构整体或具体的项目进行再担保,可有效地分散和转移风险,同时也能增补原担保机构的信用,提高其经营能力。此外,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法制建设,加强对担保体系的监管。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强中小企业担保立法,通过专门的法律来规范以及促进担保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完善担保行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担保人员培训机构,对担保人员进行资格测试,提高担保机构的业务标准。国家也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金融支持,通过减免税收以促进担保行业快速稳定发展。另外,政府也应调动起民间机构的积极性,鼓励民间机构的参与,扩大担保基金。
(五)国家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市场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