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模式探讨(2)
时间:2013-12-30 14:47
来源:发表吧
作者:发表吧张编辑
点击:
次
2.文化底蕴丰厚。大别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根据地。其中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大别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城史迹众多,有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寿县古城墙、安丰塘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宿松县、望江县等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之乡;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望江县的传统特色工艺“望江挑花”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地理位置优越。安徽大别山区处在我国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处于在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的中间地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条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大别山区,为联接东部发达经济区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且随着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打造,区域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为大别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机遇。
(二)劣势
1.软硬件基础条件制约。安徽大别山区以山地为主,景区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偏远地区。从硬件设施看,道路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景区附近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功能尚不健全。由此,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不足,对地方经济带动力较弱。从软件条件看,大别山区缺乏旅游接待服务、旅游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景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2.经济基础薄弱。安徽大别山区属全国第二大集中连片贫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山区自然灾害频发,经济与社会建设基础薄弱,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有限。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是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开发难度大、资金要求多[3]。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大别山区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投资环境较差,不利于引进外资,从而进一步导致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旅游产品及品牌宣传受到很大制约。
3.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安徽大别山区景区偏远,景点之间相对分散,距离较远且路况不好,山区景区未开发成片,各景区独自发展的现象十分明显。且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层次不高,旅游品牌少。区域间旅游资源缺乏整合联动发展,未形成系列配套旅游产品体系,不利于构筑跨区域的大别山生态旅游圈。
(三)机遇
1.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后,党的“十八大”又强调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安徽大别山区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途径。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在旅游开发与旅游服务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契合。
2.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扶持。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将大别山区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批复指出要将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随着国家将旅游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安徽省及各地方市县更加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编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山区旅游业发展。
3.生态旅游消费观念不断增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城市生活压力增加,人们开始向往乡村生活,追求“原生态”产品和民俗文化的愿望更加强烈。作为一种新的趋势,以往拥挤喧闹的黄金周游、跟团游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特色旅游、休闲旅游等受到游客的欢迎,短期短途、自助自驾乡村旅游逐渐受到青睐,这为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机遇。
(四)挑战
1.同质化竞争激烈。随着生态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各省市地方都在极力打造生态旅游业。安徽大别山区的旅游资源与片区内的湖北省、河南省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不仅拥有较为类似的自然资源,甚至文化资源也比较接近,受到周边生态旅游区替代性竞争的压力与挑战。红色旅游市场竞争很激烈,不仅大别山片区有河南新县、湖北黄冈的竞争,而且还有周边省份江西井岗山、瑞金,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河北西柏坡等五大革命圣地的挑战,这些地区知名度高,且红色旅游已形成规模。
2.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是在旅游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保护意识淡薄、系统规划思想不足,由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会造成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景区规模的扩大、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管理发展的滞后,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的污染、对自然景观完整性的破坏,甚至生态平衡的打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期限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影响并制约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基于SWOT分析,安徽大别山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文化产业等产业耦合互动,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一)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耦合发展模式
安徽大别山区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空气、水、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原生态的高山蔬菜、土鸡、黑猪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以休闲为目的,以城市游客为对象,开发兼具观光、休闲功能的旅游产品,增进体验式旅游,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的“后花园”。
第一,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知名的旅游品牌,在风景区周边和沿线发展观光与休闲旅游项目,拓展旅游项目与路线,避免旅游景区的单一。第二,合理布局一批特色农业经济区域,打造一批观光采摘的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园,如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第二,建设一批集观光、养殖、垂钓、农庄、餐饮及消费为一体的“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如在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库区发展“渔农乐”项目等。
(二)生态旅游与生态工业耦合发展模式
安徽大别山区应通过产业链的跨部门整合,增强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工业的耦合发展,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地区农副产品加业的发展,提升山区经济实力。一方面,发展工业旅游,开发生态工业旅游项目,在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基地,如柳编企业、缫丝厂、竹产品加工企业、茶叶加工企业等开展参观、体验及购物等活动。另一方面,重视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制造和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创意使传统工艺加工业与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使提高特色工艺品及旅游品的附加值。利用大别山区特色农业资源扩大本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举办各种农产品展览促销活动。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