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单一,资料缺乏,内容枯燥。要让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轻松有趣地进行学习是很不容易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快乐,构建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使历史不"死"。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见,但也忍不住要说说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尝试中的一点初浅的教学感受。
【关键词】历史教学因人施教有效教学
如何让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历史不再"死"呢?我认为,要使学生能够轻松有趣地进行学习,就必须做到教学艺术的巧妙。即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可是长期以来,教学经验少,还是因为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以前总是很难做到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会探索教学方法,不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照本宣科,空讲道理,课堂上要求学生记要点、考试答要点,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再加上历史这门课程,往往被认为只要读读背背成绩就上去了,因此有些学生课堂上就少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我现在是这样理解的:快乐是手段,兴趣是前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好历史课程,并达到学习效果佳、学习成绩好的目的。非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可。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快乐教学法",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尝试:
1.善准备,巧开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曾经在教学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巧讲图(插图),善点拨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曾经讲这一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3.巧设疑,妙布悬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栏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另外,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也至关重要。就是必须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以达到让"一类学生主动走、二类学生大步走、三类学生小步走、四类学生拉着走,各层学生分层走"的目的。
当然,教师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教学中的良好态势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考虑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教学手段。如提问式、探究式、讨论式、谈话式、设疑式等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轻松有趣的学习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如制作课件、播放录像、音乐等,这样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享受快乐,构建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历史课也不会再"死"了。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