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2)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7]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8]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9]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10]
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在军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驱使下,他们的尚武精神超出了以往任何朝代的诗人。
所以在边塞诗中常常提及汉代名将。譬如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1],即以李广来代指能保边卫国的英勇将领;高适《燕歌行》中,则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2]的诗句,借赞叹汉代名将李广以讽刺当时不体恤兵士的唐代将领。王维的《出塞作》中"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13],以霍去病代谓崔希逸,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14]甚至反用汉代班超的典故,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保家卫国事业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舍身报国的壮志和决不贪生怕死的忘我精神。唐人表现了比汉人更为豪迈的激情,展现了强大民族的超群气魄。至于泛泛地用"汉兵""汉将""汉军"等来指称唐代的将士,在唐诗中就更为普遍了。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15],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16]等等。盛唐诗人走向边塞诗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是唐代诗人放宽历史视野、开阔胸襟的反映。汉唐相似的时代形势和边塞状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几百年前发生在不同时间而相同地域的战事以及那些叱咤风云的汉代英雄。汉代文人出塞者少,而武将又鲜有能吟诗留作之人,但是盛唐诗人既出塞又能写诗,目光和脚步移向了塞外与大漠,浓重的汉代情结在他们的心中萦绕。如果说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是与时代相应和的,那么,汉代情结则反映出诗人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唐代边塞诗人凝聚的汉代情结,激发了他们的豪情,使他们在汉唐对比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路,重新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使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感染鼓舞,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注释:
[1]白居易:《长恨歌》,《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杜甫:《兵车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3][4][5]李颀:《古从军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司马迁:《史记·大宛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75页。
[7]王维:《少年行》,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8]李贺:《南园》,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嘉州诗版本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15]高适:《燕歌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3]王维:《出塞作》,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4]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嘉州诗版本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文献:
[1]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2]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杨柳.谈谈"盛唐气象"[J].文史知识,1984,(1O).
(童家珍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621000)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