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理论、现状与反思
时间:2014-01-14 16:01
来源:发表吧
作者:王军
点击:
次
摘要:本文依据城市化进程空间周期理论,探讨了"逆城市化"问题,分析了我国"逆城市化"的现状,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交通堵、就业难、房价高、看病贵等"城市病"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农村或者远郊转移的现象,如"逃离北上广"、"非转农"、"城转农"等等。据此,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进入了"逆城市化"阶段。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当前出现的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与理论上的"逆城市化"根本不是一回事。如何客观认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科学分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问题,对于我们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逆城市化"问题的提出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过程就是"逆城市化"。
(一)"逆城市化"的概念
"逆城市化"的思想最早是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专著《明天的田园城市》中提出来的。在这本书中,霍华德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群的生活质量。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
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发生的。197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开始流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这种现象在19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命名为"逆城市化"。其含义是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中出现了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犯罪增长、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一部分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和郊区流动的现象和过程。也就是说,"逆城市化"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问题,导致城市生活中的压力日渐增大,引发的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的一个过程。
现代城市化进程空间周期理论认为,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都要经过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比较高级的阶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较高水平上人口向郊区或者农村的回流。广义上的"逆城市化"则是指城市化高度发展条件下人口从城市向郊区或者农村居民点的流动,主要是城市中的上等阶层的移动,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原本"城市专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和城市市民专享的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等。而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逆城市化",它都包含了这样一种性质,即城市化水平较高;同时也隐含了这样一种特征,即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
由此可见,"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过程,不是城市人口重新回归为农村人口的过程,而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疏散,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是把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扩散到更广阔的地理空间。
(二)"逆城市化"的特征
相对于城市化而言,"逆城市化"则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1.人口郊区化。"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人口郊区化。人口郊区化是城市化的继续,也是"逆城市化"的开始。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上涨和竞争压力等因素,使得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或者人口白天黑夜往返于郊区和城市之间,呈"钟摆式"人口移动,这些都是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表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之对应的郊区范围也在扩大,并且郊区扩散距离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以日本为例,20世纪60-70年代,日本郊区的扩散距离为每年30-40公里,到了20世纪80年代,扩散距离达到了每年40-60公里。相对的,人口也逐渐向外围扩散,形成人口郊区化。
2.大城市人口减少。在"逆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向远郊和农村地区的转移,城市人口开始明显下降。这方面,以西欧国家比较典型。比如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大城市每年人口减少2万,20世纪60年代每年减少4万,20世纪70年代每年减少9万,人口减少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他如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城市人口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城市人口减少成为"逆城市化"的显著标志。
3.郊区和农村人口回升。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外移,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迁往郊区或城市附近的农村,郊区和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回升,城市人口比重则逐步下降。
(三)"逆城市化"的原因
"逆城市化"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徙流动的结果。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形成"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涌向物质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市区,出现城市化。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城市中的地价上涨、就业困难、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人口承受不起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城市病"的压力,有条件的居民开始向远离市区的郊区或农村扩散,产生"逆城市化"。
2.现代城市工业布局变化是形成"逆城市化"的重要推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一些工业高度密集、工业结构老化大城市中,一些企业因为生产成本、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再适合继续在城市生存,不得不迁出城区,在郊区或农村建立新工厂,从而吸引劳动力由城市转向郊区或农村,形成城市人口外流的"逆城市化"。同时,一些国家工业结构调整变革,也会促进城市工业的重新布局,引起城市人口外流,形成"逆城市化"。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