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问题化”:有效实施“问题导学”的起点(2)
时间:2014-02-18 15:59
来源:发表吧
作者:王生
点击:
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习惯于接受教材中现成的观点或结论,继而机械性地理解和记忆,一方面导致对内容的理解机械化和表层化,另一方面也抑制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文科课程的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适度的质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结论的来源是什么?"或对结论进行否定性的设想和猜测,提出"若何"("If……what","如果不是……,将会怎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极具挑战性,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涉及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个知识点,教材中呈现了两个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只把着眼点放置在死记硬背这两个"结论"上,将"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一一对应,这样的学习是"伪学习",这样的"问题"是"伪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两个"结论"入手,对其进行阐释和质疑,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的区别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问题"会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国际分工、世界贸易、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形态和技术输出、世界市场范围的拓展、劳动力的国际化等方面,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同影响。对结论来源的探究和质疑,要较简单复述和记忆结论本身有意义得多,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再如,某次调研听课时,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引导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中某个同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这次合作,没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战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同学们的热烈争论,众说纷纭,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就是"若何性的问题"。"若何性的问题"不是对现有结论的简单推翻和别出心裁的否定,而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质疑性的"问题",还是"若何性"的"问题",都要立足于现有的结论或观点进行提出,都要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第四,在知识和认知思维的困惑处提出"疑惑性问题"
"问题"就是悬念和情境,是一种矛盾、冲突、差距和挑战,是认知结构失衡所带来的探究欲望。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利于培植认知冲突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种冲突,进行深刻思考和提问。如,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时,教材中呈现的是雅典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度,此时,我们不妨直接抛出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见下图:
这两种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垂直管理的政治结构,雅典是分散管理的政治结构,面对这种冲突,学生自然会发问:"难道中国从古代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了吗?""这两种制度到底哪个好呢?"据此,可以激发学生从两种政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各有优缺点"、"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适切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再如,学习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时,传统的"问题"总是"如何两方面评价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为?"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探究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情境没有发生改变,认知结构、学习心理、思维状态没有"失衡"和产生"困惑","问题"也自然不会被"激活"。所以,教师要主动地提供出一些这样的"冲突"材料,激起思维疑惑,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我们可以提供下列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英国的思想文化影响促进了印度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高涨和创造力,这种高涨和创造力通常称为印度复兴:西方的促进因素在印度教徒中间引起了三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全心全意、不加批判地亲西方的、反传统的,西方的一切被认为事实上是优越的、更可取的。第二种反应是完全地拒绝的反应。……应该尽量避免与外国人接触,应该以传统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第三种也是最通常的反应是居于盲目崇拜和彻底拒绝之间的妥协。它接受西方的现世主义和学问的精华,但也试图从内部改革印度教,试图在摆脱印度教的腐朽和粗俗的外壳的同时保持它的基本真理,能面对西方而不失去自己的特点和自尊。这样,印度教对西方的挑战所作出的响应是兜了一个圈子:从拒绝、模仿到批判地再评价和满怀信心地肯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述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马克思主张"文明征服论",而斯塔夫里阿诺斯主张"文明融合论",直面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何去何从呢?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提问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激发和升华的。一般来说,这种认知冲突的情境,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和引导的。
在实施"问题导学"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基础,是"激疑"的过程,有效的"问题"能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要结合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