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时间:2014-02-24 14:46
来源:发表吧
作者:马丽洁
点击:
次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朗读是一种眼、口、鼻、耳、脑协调并用的阅读活动,它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通过熟读、复述和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目标要明确
每教一篇课文时,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在每次朗读时,都应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如《黄山奇石》是一篇语言优美、能引起学生遐想的文章。虽然只有几百字,但作者却把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的秀丽风光和神奇景色描写得异常美丽。针对文章的内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朗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激情,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黄山有一个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理解阅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如想象"仙桃石""猴子观海"是什么样子,"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又是什么样子,学生们都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把这几种奇石的样子想象出来。通过朗读,使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画面,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伟大,通过学生自己朗读后想象出的画面更丰富,更能活起来。再用愉悦的情感,欣喜轻快的语调朗读全文,学生就能把黄山奇石的神奇和对黄山的热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复述,直至背诵课文。
又如在教学《香山的红叶》这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读时要注意眼到、心到、口到。有些比较长的句子,在初读时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香山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在学生交流阅读所获得的初步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在作者眼中,香山红叶美得与众不同,那么,它的美不同在哪里?这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答案。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如下的语句:
"秋天一到,天气变凉了,再打几次霜,树叶就变了颜色。起初变得有点发黄,然后由黄逐渐变红,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
"这确实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变化,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和快感,这种惊奇和快感是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
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象。再请学生自由读,紧扣关键词语,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的作者的情感。让学生随后谈感受,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怎么想,再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去深入地朗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感受这美丽的红叶在作者心中激荡起了怎样的涟漪,寄托了何等的深情。最后,全班齐读全文,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再一次体会作者写本文的用意。
二、朗读形式要多样
反复读课文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作品,叙述了"我"11岁时随父亲去钓鱼这件事给"我"的一生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默读课文时,让学生标记出自己感兴趣或者印象深的场景、细节,通过多种方法体会到这些地方。在反复朗读中,要求学生凭借语感了解内容,揣摩情感,读出更多的东西。如"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这段要读出夜晚小岛的平静和景色宜人,读出当时和谐安详的氛围,读出"我"钓鱼时的愉悦心情。联系下文的"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这里读出的还有一丝从容。再如几段人物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读出父亲的平静但不容争辩的语气,读出"我"急切、争辩、乞求、沮丧等内心变化。
又如教学《黄山奇石》第三自然段时,采用分小组对照挂图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神奇大自然的由衷赞叹。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自然的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和学生读得不正确或难以读出感情的地方,教师一定要范读,这样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