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爱群”的德性内涵。主体在处理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中,主体德性的影响指向社会群体,即主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有利于社会群体的和谐有序、进步发展的德性。简单说来,这种德性体现在主体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这类爱群的德性主要有,爱国、敬业、忠诚、负责、合作等。爱国,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一个公民基本的德性要求,爱国,就是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只有在国家集体中得到实现和保障,因此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国家的主权、忠于国家、不损害国家形象、不危害国家安全、不叛国、不破坏全民族团结。敬业,就是要求爱岗尽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社会多做贡献,对待工作不能玩忽职守、得过且过、消极怠工。忠诚,就是要求忠于党和国家,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繁荣做出贡献,不出卖党和国家的利益,不拉帮结派、不分裂国家、不投敌叛国。负责,要求人有担当责任的意识,对自己、家人、集体负责,要有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自己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责任、推诿责任。合作,要求有共同协作、团结一致、互利互惠、合理分工、实现共赢的良好品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而不是以邻为壑、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在一个社会中,这种合作的德性才能凝聚力量、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富强、民主、进步的目标。整体看,这些爱群的德性,都是针对集体、社会、国家来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其四,“护境”的德性内涵。主体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主体德性的影响指向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利于生态发展、环境友好的德性。护境的德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保障,是生态伦理的直接诉求。近年来,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环境恶化已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改善环境,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的生产生活应该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求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创建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才能建设一个美丽中国。这类德性主要体现为,敬畏、节制、环保、素朴等。敬畏,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而不是亵渎自然、漠视生命;因此要求尊重自然本身的权利,不把自然视为征服的客体、奴役的对象,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发展。节制,要求人主动控制自己的无理欲望,不肆意掠取自然资源,不任意猎杀动物、砍树毁林;节约各种资源能源、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环保,要求保护自然环境,空气、水、土地、动植物都是其中的内容。人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要保护环境在生产生活中就要减少对空气、水、土地的污染,采取环保技术处理好排放物(废气、废水、废物),处理好垃圾和废品。素朴,就是反对消费主义、浪费主义、享乐主义,主张绿色、低碳、生态的消费文明方式。这种德性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当前一些先富的国人极尽奢华之能事,讲气派、图面子,上演各种豪华婚宴、炫富消费形式,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应倡导节俭的优良传统。
“美丽中国”之德性目标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的中国人,否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不具备生命力。人的德性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离不开对人的德性诉求。人的美,不只在于外表视觉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重要是内在的精神之美,也就是德性的美。而内在美的获得,一定是在社会实践中,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完善和发展自身。总而言之,建设美丽中国使国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建设过程中,使人获得“美”和“善”的德性,成为美丽中国人。概括以上德性内涵要求,美丽中国呼唤国人做一个德性之人,一要有“贵己”的德性,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二要有“利他”的德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善于“为人”、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大团结;三要有“爱群”的德性,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把国家、社会等集体的利益置于首位,个人要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四要有“护境”的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的永续发展。从这四个方面的德性要求来看,其目标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这里的“友善”包括善待人,也包括善待自然。由此,从本质上来说,建设美丽中国之德性诉求就是要求国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美丽中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其直接目标追求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最终目的是谋求中国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使国人能够诗意栖居在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可见,建设美丽中国本身的道德蕴意其实是对国人的终极关怀,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中国人自身的奋斗。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受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影响以及建设任务的要求而对国人提出具体道德要求,因而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过程就是成就人、完善人,使人获得“善”的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活动中,使“贵己”、“利他”、“爱群”、“护境”融合于人一身的德性,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趋向完美。这些德性统一在国人身上,就能进一步激发实现中国梦的热情,从而能够使其导向更美好的生活,成为更完美的中国人。总而言之,为了实现中国人生存、发展得更好的终极目标,人们应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需要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主动追求德性之美,获得人自身的“善”达到“心灵美”,成为美丽中国人,进一步促进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10
3.刘慧敏,刘余莉.儒家的礼、“自我”与德性完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何建良,杨向荣.中国孝文化的理念形态及其现代传承[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艺术研讨所 出版地:《艺海》...
期刊简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从1992年创刊至今,已整整有17年的办刊历史。在这17...
期刊简介: 《百科知识》杂志《百科知识》杂志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
刊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主办: 华中...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科院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期刊简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不仅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人...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