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个事物,可以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中美文化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中美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文化;视角;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 ,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美国虽然是个历史仅二百多年的国家,但其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是世界强国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美两国文化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伦理性与认知性
中国传统哲学是讲伦理的,中国古代贤哲注重人事而轻视自然。中国哲学所讲的自然常被纳入人文意的范畴之内,因而形成自然与人文不分,主张“天人合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由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人是认识的对象与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的现实问题提供例证,
发表文章因而从自然现象中寻求相应的启示。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哲学是求知识型的,倡导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和认识,而非中国的人生哲学、伦理哲学。西方文化注重探索自然奥秘,追究宇宙起源,哲学家把探索和认识自然的本性看成自己神圣的使命。哲学家们热爱智慧,崇尚理性,不断地探索自然。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培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即人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近现代西方人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先哲们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以探索自然奥秘作为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感兴趣的研究任务。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西方人不断排除臆想和猜测,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本身解释其种种属性,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形成了西方科学认知性的思维方式。
二、主体性与客观性
中国古代先哲们也对宇宙进行过探讨与思考,只不过是非常笼统、模糊、简约的,提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运动的、和谐的、平衡的,中国的主观性思维不以大自然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把认识自然作为探索自然的目的,而是以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为目标。大多数中国人很注重情感体验层次上的意象思维,个人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在思维和处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使用。由于过分重视情感因素和心灵体验,导致中国人在思维上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确定性,没有形成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思维传统。在个人心灵体验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或从具体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则,使中国人很自然地将主观情感投射到自然万物之中,使自然万物皆具有人的特点。
西方社会往往以客观主义精神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首先把视线投向自然世界,然后再把这种源于自然世界的思维转向了人类生活世界。西方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河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不能是其他的意义。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三、具体性与抽象性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种不同的侧重和选择,都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美学则以“意象”为中心范畴,将“意象具足”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汉文化 “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解析的过程中,以探究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方法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共相,再递级上升做纯思的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称谓的“理念世界”,而各类共相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概念为内核的语言符号,不像汉语的共象仍以象语来表达。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四、直觉性与逻辑性
中国的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知识,注重整体思考,因而注重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整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和规律,追求豁然贯通,顿悟。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描述现象和总结经验,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哲学思考。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西方人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重视语言分析,包括语法、语义、语用分析,都与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密切相关。
五、意象性与实践性
中国传统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实证性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的实证性思维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认为要把概念与观念具体化,必须借助语言。语言是概念的形式、观念的结构、沟通的媒体。
六、模糊性与精确性
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对象是模糊的,思维主题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整体、综合地把握其总体特征,注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不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解剖析。注重定性把,忽视定量分析。
然而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
七、求同性与求异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要求个人和社会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
不同于东方人“异中求同”的思维习惯,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同中求异”。西方人的思维趋于多元化,注重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重视追根穷源。
八、后馈性与前瞻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取经验教训,立足于过去。中国人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偏向于注重时间而非空间,有较强的历史意识,而较弱的空间意识。
与之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与向前看,着眼于未来。西方对自然奥秘富于好奇和想象,不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未来的发展善于提出预测和预言,不断探索、开拓并创新。
九、内向型与外向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因此求稳、保守、节制。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自然静,人也静,以静对静,只有静才能体悟自然、自识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寻求人际和谐。
西方开放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重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追求自由与个性,因此求变、好动,富有全球观念和宇宙意识。
十、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国古代先哲从主体意向出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汇集、总结、归纳、浓缩,成为圣言、格言等,多为意会、领悟的结果。
但是西方注重形式逻辑,注重演绎法,把它看做是“能产生科学知识”的论证工具。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了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的差异是悟性与理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质上是悟性主义,表现为主客体合一的主体意向性思维。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表现为主客体二分的主体对象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