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墨江文庙作为传统儒学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利用这一文物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建设,对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公民道德思想体系有着实际而深远的意义,而且,这始终应是墨江文庙保护利用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关键词】文庙;历史;文物;价值
墨江文庙,也称墨江孔庙,相对于墨江武庙称之,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是墨江哈尼族人民历代尊孔崇儒、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祀孔崇德是文庙的本真,是国人尊崇孔子的重要传统,是墨江哈尼族人民重视文教、传承道统的重要体现。文庙既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研习礼乐、传承经典、教化天下的场所,是中华民族神圣的文化殿堂,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象征,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1 墨江文庙概况
墨江文庙位于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东正街,是云南省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占地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9.09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2465.34平方米,泮池、龙墙、通道建筑面积439.75平方米,由大门、门内东西庑、照壁、泮池、状元桥、蒙馆、经馆、棂星门、崇文阁、奎星阁、忠烈节义祠、乡贤名宦祠、东庑、西庑、星宿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组成。整个建筑依山而建,为台阶庭院式建筑群,共分五层,采用我国古代扣榫和重檐式歇山顶结构,整个建筑显得气势雄伟,布局精巧,是滇西南地区保留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1986年6月24日,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13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墨江文庙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1: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10年之久,于道光十年建成。是当时的清代举人金棠借上京赶考之便,绕道山东曲阜,雇请匠人用高梁杆按孔庙原型穿斗而成模型,带回墨江(原名他郎)按比例仿建而成。“举人金棠以私财倡建文庙”、“道光四年任通判龚正谦率绅士金堂等捐筹资金始建文庙于东门口”,后因工程巨大,缩建于现在的位置,施工五年后李恒谦接任通判续建完成。同治二年,他郎厅绅孙世恒发动士民捐资完善了相关设施。墨江文庙曾遭几次破坏,又几次修复。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兵变燹毁后由游击孙世恒等倡捐重新修茸。同治末年,他郎府成立道南书院,院址设在文庙内的蒙馆和经馆。1937年,墨江县民众教育馆设在墨江文庙的仓圣阁和魁星阁内, 由云南省知名画家黄公敌任馆长,解放初期由张至愚人馆长,1949年临时人民政府期间,县文工队设在魁星阁内。期间,墨江文庙整体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只对大成殿彻底检修了一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惨遭破坏,所有匾额、牌位均被烧毁。至1995年起政府拨款启动修复工程,至1999年11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前夕,共投入资金近百万元,修复了大成殿、东西庑、名宦乡贤祠、忠烈节孝祠、魁星阁、仓圣阁、经馆、蒙馆、大门及两耳房等文庙主体建筑群,修筑了围墙,在庙园内进行了园林绿化,到2003年底文庙修缮工程全部完成,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由墨江县文物管理所负责管理。[2]
3 墨江文庙的价值评定
在远离中原,被历代官吏文人视为蛮荒之地,哈尼族人口占大部分的边远地区,早在200多年前,就建成了如此规模的代表中原文化的文庙,是一个奇迹。许多内地人来到墨江,参观了文庙建筑群后,都被文庙建筑群的明瓦翘脊、悬檐流阁的造型,周密的布局,大红的色调,镂空纵横的窗和门楣与梁檐间如烟如缕的花纹、栩栩如生的飞龙、花草、鸟兽等图案所折服,感叹在这千山万壑之中,古代交通信息极为闭塞的哀牢山腹地,竟深藏着如此壮观的文庙,令人欣慰;感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尽有着如此勃勃不息的生命力。
墨江文庙是边疆哈尼族世居地区的文庙代表,也是普洱市境内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保存较完好的文庙之一,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
3.1 墨江文庙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在墨江哈尼族地区传播的重要历史见证
自明清以来,随着沐英入滇,军屯、民屯、商屯等政策的推行,中原先进文化随之传入墨江,当地世居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为创建文庙、开办官学、传播儒家文化、参加科举考试创造了条件。墨江文庙的建立,显现出其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使墨江民风民俗得到教化,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墨江人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文庙也成了研究儒家文化、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载体。
3.2 墨江文庙的建筑艺术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其古建筑群为依山而建的多级台阶式庭院分布,以纵向建筑为主,建筑宏伟,布局合理,是儒家神圣、庄重、正统、主次分明和整体和谐思想的最好体现。中轴路从泮池直达大成殿下的天子台,逐步向高层延伸,形象地反映了人们不断追求、努力进取的心理愿望,也把人们对孔子的敬畏、敬仰之情完整的渲染出来。棂星门、大成殿等主体建筑从整体建筑到局部构件,雕刻有龙、凤、象、麒麟、鹤、鹿和花卉等图案,工艺精湛,风格上既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又有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其建筑中许多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仍然值得今人借鉴。
3.3 墨江文庙是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典范
墨江文庙建于他郎八景“九叠联珠”的第六叠,地处县城东面,面对城南笔架山上的文笔塔,自下而上呈纵向布局,红墙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环境优美。站在第四台星宿门下,整个墨江县城以及城西的北回归线标志园一览无余,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是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典范,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已在墨江文庙各馆内,分别展示着哈尼族十二个支系的传统民族服饰;墨江县境内部分碑刻;墨江的矿产资源标本;有关墨江人文、地理、风景的诗词书画以及生活在墨江的各族人民的日常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墨江民俗风情和历史概要的平台。
3.4 当地历任政府高度重视墨江文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
墨江历史上屡经战乱,又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白蚁侵害十分严重的环境中,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实属难得,这充分体现了历朝历代政府和人民对文庙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庙的保护维修,给文庙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墨江文庙的存在,本身也体现了墨江历任政府重文兴教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段以德.墨江文庙钩沉[C]//墨江县政协,编.墨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97,6.
[2]李昌荣.初探景东文庙的历史沿革及保护利用[J].云南民族,2012(5).
[3]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志[Z].2002.
[4]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志[Z].2011.
[5]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编.墨江史料汇编[M].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