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创作缘起(2)
4.小说。在小说观念上,杨慎曾在《丹铅续录》卷之五“小说”类目中指出:“说者宋人小说不及唐人,是也。殊不知唐人小说不及汉人。”在此,论者所说“小说”是指文言小说,他认为过往小说的发展中,汉魏小说成就最高,其次是唐代小说,宋人小说最差。杨慎之所以认定汉魏小说水平最好,源于他本人对汉魏小说著录者创作精神——“实录”精神这一史家小说观的认同。汉魏时代的小说家们大多秉承司马迁撰《史记》时言及的“实录”精神,相信世上本有神鬼之事,自己只是充当一个记录着的角色,如东晋干宝就曾在《搜神记》序言中提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在“实录”观念主导下的杨慎批评小说作品中的想象和虚构,进而主张用野史、小说、笔记等来佐证历史,还原历史。而在具体小说创作上,杨慎既有独立成篇的文言小说,如《孝烈妇唐贵梅传》、《林母两世贞烈传》、《杂事秘辛》等,亦有间杂在《升庵诗话》、《丹铅杂录》、《丹铅续录》等作品集中的片段记述。其文言小说相较于诗词文来讲,虽整体成就不高,但能在千年之后延续司马迁、干宝的创作精神,足以说明文学发展的反复性、独特性。
5.散曲。明代参与散曲创作的作家人数、作品数量都明显超过元代,且在作品的内容、形式方面更加多样,而杨慎、黄峨夫妇即是这一时期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任半塘编订的《陶情乐府》、王文才整理的《陶情乐府续编》和《升庵乐府补遗》等著作中收录有大量的小令、套数,既有杨慎夫妇间的寄情之作,也有杨慎与父亲杨廷和的唱和之作,还有杨慎与兄弟、好友间的传情达意之篇,内容丰富。另杨慎还有一部杂剧《洞天玄记》传世。此外,杨慎中年被贬云南之后曾一度放纵、风流的生活内容,还被戏曲家沈自徵写入了作品《簪花髻》中,其傅粉簪花游春的形象在当时社会深入人心,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6.弹词。杨慎对流行于我国南方的通俗讲唱文学形式——弹词情有独钟,著有《历代史略词话》(即《廿一史弹词》),以正史为题材,用浅近的语言评说自开天辟地至宋辽金元的历史,富有知识性、文学性和音乐美。其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篇更是流传深广,并被后世毛纶、毛宗岗引入《三国演义》开篇而影响深远。
此外,杨慎在考据、音韵、民谣、图书编校方面亦有所成就。可见,杨慎的博学、才识不仅表现在他能创作各种类型的作品,更表现在他对每一种文体、著作门类都有理论上的深刻认识,且大多能在当时的社会、文坛主流之外独辟蹊径,另立门户。
二.文学创作缘起
杨慎在其七十余载的人生历程中为明代文学奉献了数量庞大、门类众多、雅俗共融的文学佳作。回首他的文学之路,自有独特性、复杂性、偶然性等蕴含其中,共同促发了杨慎别样的文学创作。
1.家学渊源。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家族自曾祖父杨玫开始,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培养了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尤其是父亲杨廷和身居高位,担任宰辅一职长达十八年,在明武宗时期更是朝堂实际的统治者。母亲黄夫人来自国子监的家庭,通晓诗书。父母亲的正直、认真、才学无一不对杨慎的成长起着典型的示范作用。生活在如此显达、高知家庭的杨慎从小就在诗文方面崭露头角,曾作《拟过秦》一篇被祖父称为“吾家之贾谊”。成年以后,杨慎先后娶妻王氏、黄氏,均出自名门,有着很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造诣,夫妻间常能以诗、词、曲来唱和寄情。更难能可贵的是,杨慎一生都在不断地需找机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其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母亲、祖母、祖父、父亲病逝期间,杨慎先后回到老家新都守制,利用读书作文来填补亲人离世的悲痛。(2)供职于翰林院期间,有机会亲自阅读皇家丰富的藏书,并时常能与文化、文学名流交流切磋。(3)被贬云南期间,有意识地接触西南边陲之地的文化礼仪、自然习俗、历史典章,对于长期处于中原文化熏陶、浸染的杨慎,无疑是一段别样的经历。
2.坎坷人生。曲折的人生际遇是人们更深刻感受社会、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也是作家进行文学表达的缘起,屈原、贾谊、曹植、李煜、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徐渭、曹雪芹……众人都难脱这一藩篱,杨慎亦是如此。37岁以前的人生顺风顺水,父亲官运亨通,自己年少成名、高中状元并直接进入了翰林院供职,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但37岁即嘉靖三年(1524),因与父亲等一起参与议“大礼”事件惹恼嘉靖皇帝,遭两次廷杖差点毙命,后来更被君主“永远充军烟瘴”,其余生三十余载便活动在云南、四川两地。在正当壮年、官运正盛的年纪被君主彻底地无情抛弃了,仕途、命运如此的反转,杨慎都将其诉诸于笔端,写入各类作品中。中年起被贬云南的特殊经历,更为杨慎展现了文学创作的新天地,使其充分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创作出大量具有云南地方色调的诗词文和大量通俗民间文学作品,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杨慎本人及其事迹甚至进入了云南多地神话传说中,成为当地人们最为尊奉的“神”。
3.个人资质和后天勤奋。《明史·杨慎传》记载:“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⑥“警敏”的杨慎也曾被祖父称为“吾家之贾谊”。透过长者的评价可见,杨慎天资是聪慧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发奋,受教于多位名师,饱览过皇家藏书,更在35岁时谒京口杨一清,见识到前辈的才识,“遂肆力古学”。后被贬谪云南,还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学习贯穿生命的始终,天赋加上不断地自我革新,方能有所成。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