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包装设计的绿色化是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为此,针对我国现阶段在包装设计绿色化水平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检查,以确保社会各界认真落实包装产品的绿色化发展,促进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包装设计;绿色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066-01
一、包装设计绿色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包装的设计与生产基本遵循“一等产品,二等包装”的落后观念。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不断发展,在包装的设计理念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环保包装材料的产业与市场均不断扩大,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绿色包装的产业发展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我国的造纸工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这导致了包装纸袋的设计与生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可降解塑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工作也是进展缓慢。因此,我国的包装袋基本以塑料制品为主,极易造成“白色污染”,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相悖。其次,我国包装用品的后期处理与回收工作还相当不到位,在资源利用率与回收利用率方面均没有要达到预想要求,原始的回收技术难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总体而言,我国绿色包装设计产业不具有清晰地绿色包装观念,地区间绿色包装发展失衡,绿色包装的消费工作还有待开发。
二、现代包装绿色化的设计元素
(一)包装材料的选取原则
首先,绿色包装材料在生产与使用、回收与处理中能够体现出来源广泛、回收率高的特点,而且其本身应当具有普通包装设计的性能优势。关于绿色包装的种类的选择,可以选用纸材、竹材以及其他特殊材料。特殊材料主要包括可降解材料、可食性材料与可重复利用材料。在选取过程中,应当遵循绿色设计中的单一化原则、轻量化原则、无毒无害原则,保证包装材料的特点符合环保标准的要求。
(二)绿色设计的理念体现
在包装的结构与造型设计中,应当遵循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环保方面的考量。详细来看,基础功能的要求应当依据商品的性质、用途、形态等特点,做好造型结构设计与商品特质的融合,并能够保护商品,有利于生产的量产化与需求的便利化要求。艺术性要求则是针对商品包装的美观特性而做了详细的规定。依照绿色设计的理念,包装材料应当做到设计的简约、绿色、便携,并且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优秀的包装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能够让使用者触发联想,从而诠释出绿色设计的魅力,在图形、色彩与文字的结构变换中迎合消费者的视觉感受。
(三)图形设计中绿色理念的渗透
包装的图形设计分为标志设计与图案设计。图形设计中的表现方式则分为具象图形、抽象图形与寓意图形三类。从美学角度来看,包装的视觉观感要独特,信息传达要准确无误,不应让消费者产生观感厌倦与理解歧义的情况。依据绿色设计理念,图形的设计应当积极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设计方案,还应通过绿色包装标志的引入体现对绿色产品的扶持。另外,合理的图形布局与疏密的应用,可以增强包装的美感,凸显出商品的特色与设计的主题。
(四)文字设计中绿色理念的渗透
图形与文字是包装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包装上的文字可以与包装装潢相辅相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与图案色彩相比,能够更为直白的传递信息。传统的文字设计遵循体现商品特性的要求,忽略了文字与图形的融合,缺乏整体的协调与统一。绿色设计理念与之不同,强调视觉的美感与舒适度,对于非物质化绿色设计有着特别的指导意义。根据绿色设计的要求,商品包装的文字设计应当做到结构合理、设计统一、重点突出。具体而言,文字的设计要做到字体的简洁易读,便于辨识与记忆。文字的结构要与图形色彩相一致,体现出整体的和谐与严谨,表现出文字应有的感染力与辨识度。
三、现代包装设计绿色化的具体实施
绿色包装设计可分为三大步骤,即“设计策划”、“设计创意”、“设计执行”。设计阶段,通过市场调查得到关于产品、市场、环境的详细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设计的风格与主体特色。创意阶段,主要指包装的概念策划与设计,拟定设计的详细方案,并完成草图设计。执行阶段,完成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与装潢设计工作,通过对设计小样的反馈与调研,对样品设计进行评估与修改,在完成设计方案的优化后进行成品的量产。完整而高效的绿色包装设计系统,需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主系统与子系统的分化中体现设计、管理、控制、监督方面的合作性,为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铺就坚固的基石。
四、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的绿色化相比传统包装来说,更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更应该注意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快实现现代包装设计的绿色化,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在包装产品设计的始终。
参考文献:
[1]薛耀.浅谈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新潮流[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
[2]胡海燕,刘晶,逯海勇.绿色包装的材料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