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2)

时间:2015-11-03 09:21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曾遂今 点击:

  但是,网络音乐复制,是一种人的高度、强烈的自主性复制。

  先说个人音乐网站。每一个音乐网站已为全球的网络管道提供了它的音乐“自来水”,而这些“自来水”的成分是由网站创办者自我配制、自主决定、自由安排的。如果他是一个作曲家,他总是会将自己的作品以相应的技术格式摆在网上,以展示自身的价值。如英国电子音乐作曲家比扬·林(Bjorn Lynne)。⑥ 如果他是一个歌唱演员,他也会以自己演唱过的作品展示的形式,向无数过去的崇拜者们讲述自己的艺术经历。如俄罗斯的老流行歌手阿拉·布加乔娃。⑦ 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很多歌唱演员的这种个人音乐网站。如果他是一个挚着的音乐爱好者,他将会建立与自己偏好一致的个性化的、或宽容性的音乐网络门类。

  这是“点”上的自主性,它面对的是音乐受众的“面”。它在创造音乐“自来水”,它在实现音乐的“自来水效应”,它在进行无限量的虚拟复制。

  再说音乐受众的“面”。地域、民族、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性格、性别、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使音乐受众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多层次的音乐接受群体。⑧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音乐网民的“面”。这个“面”

  里的每一个人,总是在网上有选择性地、带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世界各网站搜索、试听、收集、下载相关的音乐作品。从《网络情缘》、《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老鼠爱大米》———有的人喜欢当代的网络原创歌曲;从《小城故事》到《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有的人喜欢过去的经典流行歌曲;从《海港之夜》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的人喜欢前苏联歌曲;从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到门德尔松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的曾遂今: 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到墨西哥的《美丽的哈利斯科》———有的人喜欢世界民族音乐;从美国的伍迪·赫曼爵士乐队的《four Brothers》到阿巴乐队ABBA的《超级骑兵》———有的人喜欢现当代的爵士乐、摇滚乐??总之,不同的倾向,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网络音乐指向,而网上的音乐“自来水”将会充分地满足这些指向。人们自由地聆听、转录、下载(当然,下载要付费的),并自主地再复制———复制到当代普及程度如发手机短信一样方便的mp3 随身听中,复制到自己的汽车音响设备中,复制给朋友、复制给亲人、复制给网友、复制给师姐、复制给老师、复制给学生。

  复制的多重性在当代的网络音乐传播中,音乐复制具有多种形式:

  第一,对音乐网站来说,利用传统唱片所录制的节目进行再复制,转换格式,上传;

  第二,对于音乐接受者来说,自由地选择,下载,整理,刻录;

  第三,音乐节目在电子邮件中相互传递;

  第四,音乐节目的链接、下载信息或音乐节目的网上试听方式在相关论坛的帖子中出现,这又形成了“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复制的廉价性前述,很多网络音乐的下载行为是要付费的。这种付费现象,表现出网络传播的逐步规范化网络传播规则的逐步实施,更表现出对音乐著作权人⑨相关权利的尊重。在很多音乐网站中,我们能观察到这些付费现象。

  本文列出的这张表格是国内著名音乐网站的收费、授权形式统计。10从表中我们看到,已得到唱片公司(音乐著作权人) 授权的音乐网站,尽管对音乐的下载实行收费,但是针对个人的费用收取是极其廉价的,这个价格对音乐网民来说是乐意接受的。在音乐复制层面上,“点”和“面”均是双赢:对“点” (网站) 来说,据年的统计,中国大陆地区20%网民经常从网络获取音乐,即约有1000 万~1500 万在线音乐的潜在消费者,根据wanwa.com 2002 年的一项网上调查,网民中有54%的人愿意每月付费10 元,以此估算2003 年中国大陆地区在线音乐的潜在价值有7 亿6 千万元人民币之巨。2003 年在线音乐的实际收入预计在2000~2500 万元之间。11 对“面”(网民) 来说,每月支付微薄的资金,就可以得到无数喜欢的音乐,这何乐而不为呢!这比实实在在购买传统唱片便利得多、优惠得多、方便得多、简单得多。

  这样一来,人们可以轻易地再复制。将自己的所爱让人分享,这就是我们所指出的自主地再复制———复制到随身听中,复制到自己的汽车音响设备中,复制给朋友、复制给亲人、复制给网友、复制给师姐、复制给老师、复制给学生。

  在网络音乐复制的条件下,传统唱片所运载的音乐的至尊性、收藏性和珍品性似乎已经没有了。一首又一首的音乐,已变成音乐网民们手中的玩意儿,他们可以随意地删除,随意地更新,随意地点击,随意地下载。因为这些廉价的音乐“自来水”,总是很容易喝到的。不管你是邓丽君音乐也好,奚秀兰音乐也好,柴可夫斯基音乐也好,莫扎特音乐也好,在当代网络媒介的统治下,对它们的获取,已经易如反掌,信手拈来。一个年轻人曾说:“网上所有的音乐,好听,但不值钱!”

  三、音乐的网络传播———当代人的音乐观

  在本文第一、第二个议题的初步思考中,我们看到了当代音乐传播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大变化和重大发展。其中,我们也看到了音乐的网络传播所具有的特性的六个方面,如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反复性、时差性、主动性、交流性、自由性。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音乐的网络传播的实质,就是音乐的网络复制。音乐的网络复制具有复制的海量性、复制的自主性、复制的多重性和复制的廉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已构成了音乐在全球性的网络管道中的“弥漫型”势态。为此,我们用音乐的“自来水效应”来形容这种势态、比喻这种势态、理解这种势态。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音乐传播的新形势,已经导致了人们音乐观念的变化,给社会音乐生活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第一,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在不断发展的音乐网络传播中,出现的上述全新的社会特性,已经使当代与未来的音乐创作者根本排除音乐在唱片传播和其它形式传播中对音乐商品载体(唱片、广播电视和某些演出活动) 的依赖。创作演奏者和音乐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消失了,过去音乐传播原始形态的透明性特质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里得到了再现与回归。创作者只要将充分创制完美的音乐文件推上互联网络,音乐的社会传播与社会交流活动就已开始。

  在这种独特的音乐网络传播中,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音乐接受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多种形态进行直接的、及时的和全面的艺术、技术交流。

  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音乐的网络传播,那就是说,过去传播过程中非音乐人员出于非艺术动机(商业动机、政治动机和其它动机) 而对音乐传播的人为导向、人为干扰也就消失了。当代音乐人可以不受音乐商品老板的多种制约而随心所欲地进行音乐语言的探索和创造并直接进行全球性的音乐扩散。而且,作为当代电子音乐创制技术的这只“魔笔”,12 已使音乐创作者宽广的音乐思维与思维的实现同步:他不会担心在人为演奏技术上的困难,也不会担心在写作完毕后欲图附诸实践时,在机遇、人力、物力、财力上遇到的多种困惑与麻烦。

  笔者认为,在今天的网络音乐传播形势下,今天和未来的音乐家已开始、并进一步地获得某种解放。这是一种创作思想的解放、思维方式的解放、创作行为的解放和音乐传播的解放。

  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我们会发现,不管过去人们经历的是什么形态、什么种类的精神获释,都会导致新音乐语言的诞生。比如,在欧洲,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我们都会看到新的风格、新的语言和新的感觉的诞生。今天,数字时代所导致的作曲家在音乐商品时代所受到束缚的解放,使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一种全新音乐世界的黎明和21 世纪音乐语言的曙光。

  创作观念的变化,根本问题是体现在:我的创作,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感而发,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畅吐真言”,是“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13,是“民间性情之响”。14 我们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大众音乐领域中出现的网络(原创) 歌曲中,已经看到了这种“民间性情之响”。如网络原创歌曲的Flaish 形式《网络情缘》、《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大学自习室》、《特务小强》、《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喝馄饨》等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型态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发展,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体系走向自身独立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延伸。尽管观念的变化,表现形式的变化,但是它们仍然体现着人类永恒的传统:自娱自乐的传统、情感寄托的传统、褒贬现实的传统和自由畅吐的传统。

  第二,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体现出人们对音乐创作成果、音乐语言的新的追求、新的适应和新的感觉。

  回顾20 世纪以来,人们没有停止过对新的音乐语言的探索和追求。但是因为音乐传播对音乐商品载体的依赖,使作曲家们经历着痛苦的磨难。今天,当作曲家们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音乐系统面前时,这种探索和追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得到了强化。而且,在互联网上,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作曲家们都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流,其作品可以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在这样的条件下,那种过去封闭式的音乐创作构思格局会彻底打破,那种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观念会根本动摇。一种来自传统、但又不等于传统的全新音乐语言将会诞生。

  这种新的音乐语言,是在新的数字时代里,为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音乐需求(广播、电视的栏目、版块、标题音乐,商业广告音乐,计算机软件配乐,各种题材的影视音乐等等) 而出现的音乐语言。

  第一种表现形式。在大量的非声乐作品中,它们往往超越了凡烟俗火与人之常情,即超越大众音乐中人们常用的评价语如“好听”、“动听”、“激情洋溢”等一类旋律的正常面貌,而进入一种既有奇异性、但又带高度的规范性、规律性和合理性的音乐语言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不同于20 世纪以来作曲家们在象牙塔里的钻研成果,但却吸取了他们成果的优秀部分和合理部分。这种新的语言,在超越和回避传统的常规熟理中,又带大众性和普遍性;这种新的语言,在迎合和满足全球性的音乐审美倾向时,又带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在国际互联网上,我们有可能鉴赏和研究英国的计算机音乐作曲家比扬·林参与网络传播的音乐作品如《电子缤纷》(Electroglow)、《漫步》(Jaywalkin)、《夜曲Ⅰ》(Serenity 1)、《湖堤》()、《马卡尼克斯》(Makanix) 等。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听觉、新的体验和新的美:它们没有20 世纪大众音乐的喧啸与杂闹,也没有20 世纪先锋派音乐的神秘与孤独;它们没有传统民间音乐的凉爽和朴实,也没有传统“文人音乐”的典雅与华贵。它们只给我们陈述一种新的音乐世界。在这个音乐世界中,语言虽然奇特,但却感到它是合理的;语言虽然新奇,但却感到它是普遍的。它似乎向人们暗示着21 世纪人类所共同经历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综合效应带来的新的感觉飞跃。在这些一组组多层次的旋律综合体中,它们大胆而合符情理地保留了传统的一系列陈述模式;而在一个个的单声部旋律中,又大胆而合符情理地吸收了原始民族在旋律构思上的单向性思维。旋律线条的张弛结合,音符时值的仰扬顿挫,和声功能的闪烁多变,曲式构架的纯朴连绵,把我们的网络音乐听众带向了一个未知的、但令人神往的世界。我们不得不下载它、复制它。

  第二种表现形式。在大量的声乐作品中,它们往往回归到传统的人间烟火和人之常情之中。“好听”、“动听”、“激情洋溢”、“朗朗上口”、“趣味”、“搞笑”等一类歌曲的正常面貌,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这在拥有1 亿多网民的中国,犹具特色。欲以地方方言音韵取代传统的旋律韵味、以节律型的道白取代抒情的歌唱性、以连绵的陈述性取代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句头、以摇滚乐的强打碎敲取代传统温文尔雅的丝竹伴奏。

  第三种表现形式。网络音乐传播,除了大量的mp3 纯听觉格式外,由于网络多媒体传输的特征,Flaish 文件充当了网络原创歌曲传播的重要载体。Flaish 文件是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文件。这是电视广播的MTV 在网上的延长和MTV 经济型、实用型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动画制作、音乐制作、音频处理的技术优势,Flaish 音乐文件的出现顺理成章。因此,歌曲就出现了这种新的表现方式:它不仅给你听,还要给你看。Flaish 让你在视听的综合效应中感受歌曲,理解歌曲。

  在网络传播与网络复制的条件下,创作者与接受者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总是以上述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音乐价值观念的变化。音乐的网络传播时代,就是一个音乐技术传播高度统治与复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它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

  音乐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已日益变成了为技术所驾驭与垄断的东西。很多人对音乐的态度,只是一种听觉感官“顺”与“不顺”的信号、符号与外在刺激物。

  甚至有一小部分人对音乐的态度,是将其作为一种商业利润的设计、吸取和盘剥。难怪前述笔者指出一位音乐网民言:“网上所有的音乐,好听,但不值钱!”

  “网上所有的音乐,好听,但不值钱!”这句话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对年轻的网友来说,“好听”,只是一种感官的东西。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底蕴,不需要责任,不需要精神,不需要在音乐的传统传播中我们应当所具备的一切。而“不值钱”,则是一个物质价值判断。一个月只花5 元人民币的费用,就可以面对在几十万首歌曲某网站上随意地下载、试听、复制、删除、好玩、没见过、没听过、还想听??这是因为,音乐一进入了网络的“管道”,已经变成“自来水”了。在当代城市中,自来水对每一个用户来说,是衣、食、住、行中最便宜的开销了;而对自来水公司来说,却是利润滚滚。

  音乐文化的极端娱乐主义观由然而生。对网民,这是一种最廉价的享受;对网站和网络运营商,这是大面积地播撒社会娱乐和享受的最可观的经济回报。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说,在后工业社会里,“追求放纵在一种自由主义文化中已获得了合法地位,而且被那些文化商人用来推广他们所标榜的‘时髦’生活方式(音乐行业中就是这样)。”“浪费的冲动代替了禁欲苦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淹没了天职。”[5]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选择了流行音乐,表面上是迎合大众的口味,其实这种口味是文化工业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合理的、正常的音乐娱乐观,是人类正常社会发展秩序中的一个永恒的传统,也是音乐社会功能实现的观念反映。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荀子就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15 这里指的娱乐,是指古代礼仪形式的乐舞,它具有另一层重要的功能。但是,乐舞既可以娱乐自己———即荀子言论中指的“乐心”;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荀子言论中指的“道志”,并向社会传递有意义的信息———即荀子言论中指的“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可见,先秦时期的音乐舞蹈,除了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外,还在向社会表达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和一种追求。这就是娱乐活动本身的道德和哲理意义、娱乐活动主体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笔者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娱乐活动不单为自己,也要为他人和社会。

  在今天的技术传播条件下,在电影、电视、广播、音像制品、通俗读物、流行期刊等大众消费文化的强烈支撑下的网络音乐传播,已经进入了极端的唯“我”主义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领域。由此产生了商品价值外化的“包装”,对主体人格、精神价值的亵渎和为功利目的的屈从与媚俗。人的音乐价值观已经变化了,大众的审美精神价值消解了。如果说,当代德国学者彼得·维克(Peter Wicke)在《摇滚乐的美学与社会学思考》[6] 一书中说摇滚乐“摇翻了贝多芬”的话,那么,在音乐的网络传播时代里,网络音乐自来水正无情地冲刷着当代年轻人心中由前辈们口传心授给予他们的东西,正无情地动摇着当代年轻人立足社会、创造社会、发展社会、拥抱社会的基石。

  本文结束语

  我们人类的音乐传播活动,经过了20 世纪,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媒介迭加过程,来到了21 世纪的音乐网络传播时代。新时代,是一个音乐语言多元化的时代,旋律构思五彩缤纷的时代。因此,艺术的一切都带有合理性和可能性。因此,它又是一个高度艺术民主化与艺术自由化的时代。在我们的社会音乐生产的所有环节上,挑战与机遇,竞争与发展,碰撞与包含,理解和宽容,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音乐的网络传播,将在新一轮的岁月流动中向我们们展示着它们惊人的成就和迷人的色彩。

  但是,音乐网络传播,喜忧皆半,美丑皆半,功过皆半。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低估。这就是它对年轻人音乐观念的冲击,这就是当代人“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畸形文化娱乐观。正如一位作家所指出的,“文化在中国一些领域的商业化过程,表现出过激和无序的姿态。商业化将文化的情感升华、道义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大大压抑,而将官能娱乐的功能大大强化,娱乐感官,娱乐好奇心、娱乐窥视欲等等,使低俗文化渐成主流。”[7] 为此。网络音乐传播与网络音乐文化,将是我们有待继续深入思考的课题。

  注释:

  ①本世纪初,一种与音乐的网络传播技术紧密相关的“无线音乐” (移动通讯) 的音乐传播形式出现了。这种新的音乐传播方式,似乎又给社会带来了雀跃鸟欢般的喜悦。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润。它的功能、特征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将在以后的观察思考中,对它进行新的研究。

  ②以上数据来源于http://www.g4shop.cn/bbs/index.asp。

  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0 年《环球银幕杂志》片头歌,李道莹词,曾遂今曲。

  ④参见宋瑾著《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第5 章《文化工业与大众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年版。

  ⑤音乐听众的这种对传统唱片的收藏、珍藏行为,体现出传统唱片音乐所具有的某种功能,这就有些类似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部著作中认为的“膜拜价值”。本雅明说:“当艺术创作的原真性标准失灵时,艺术的整个社会功能也就得到了改变。”他指出的“改变”,就是指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改变,详见《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