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中重建青年主体性价值的可能路径(2)
时间:2016-11-08 14:02
来源:发表吧
作者:高建华
点击:
次
(二)价值选择的犬儒化与功利化
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犬儒主义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精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病症。在网络空间中,青年通过网络涂鸦、数字弹窗、网络流行语等解构和再造文字、词语与新闻,塑造话语形式,表达对现实的怀疑与不满,完成对模式化、主导性价值理念的抵抗。而这种以文字与身体为形式的价值抵抗深层次上更多地是一种价值妥协,是“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成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
犬儒主义与功利主义相生相伴,相互杂糅,以矫饰冒充智慧,以混乱取代真实,在青年话语体系中呈现为三种基本态势:第一种,怀疑后的妥协。“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事不能说太细”“你懂的”等网络流行语虽充满对社会正统怀疑、讽刺与调侃的意味,但终究以“信了”“不细说”为结束。这种“看穿不说穿”的生活态度是极端功利主义的基本表现。第二种,逃避后的消极。“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这种缺乏主体思考,逃避现实的社会冷漠情绪既表达出青年面对社会事物消极被动的情绪,也显露出青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第三种,抵抗后的媚俗。在巨大的成功压力下,青年一方面渴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对“我爸是李刚”充满愤怒。但另一方面又通过“恨爹不成刚”“羡慕嫉妒恨”“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表达出对权力与实利的倾心与献媚。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网络空间中,隐藏在戏谑与讥讽背后的对权力与利益的膜拜,对价值与理想的怀疑,致使“难得糊涂”的极端利己主义形如雾霾被青年吸收接纳转化为内在的一部分,危害自身及社会的肌体与灵魂。
(三)价值表达的狂欢性与非理性
相较于现实空间中对青年的“规训与管制”,网络从特定的文化价值环境中抽离搭建起无边界的拟态空间,为不占有媒介化资源的青年群体提供了天然的聚光灯。对“假想观众”关注的价值期待,使得他们易采取具有强烈娱乐化色彩的价值形态来吸引网众的注意力,形成汇聚围观效应。如通过将传统角色或知名人士进行角色降格。或对主导性文化文本进行涂改与拼接等反常规的价值创造模式来生产新奇特的网络符号编码,以此理解与描绘真实的生活体验,完成对自身的价值关怀与群体归属认同。这种狂欢性质的价值表达不同程度上是青年内在价值焦虑与道德恐慌的宣泄,客观上有助于其重拾主体的快乐与信心。而狂欢的界限则在于其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避免网络失范行为造成价值伤害。当前众多青年亚文化游走于失范的边缘,如以历史虚无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网络恶搞文化、以身体流行为形式的网络低俗语、以电子游戏与动漫为载体的网络暴力文化等。它们或以否定历史戏谑崇高来推崇虚无主义价值取向,或以无底线的语言畸变造成主流语态的价值失语,或以色情血腥暴力侵袭青年的心灵扭曲价值行为。从表面看,青年通过“戏说”狂欢的抗争形式完成了对主导价值的批判与颠覆,但深层次上,不受限制的狂欢伤害的不仅是社会主导价值还有青年本身。脱离理性的思维框架,青年在消费自己创造的消极亚文化的同时。也被消极亚文化所消费,成为受害者。
三、网络空间中青年主体性价值的建构路径
网络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反映。青年在网络空间中主体性价值构建的困惑与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价值焦虑与意义匮乏。尽管当前网络主导文化已经有意识地重启青年角色及主体性的讨论,但是在如何处理“道德的个人主义(合作、利他的个人主义)和功利的个人主义(自私、自我和不负责任的个人主义)”,如何在个体原子化的拟态空间中重构价值共同体实现身份认同的问题上,却是价值呼唤多于实际举措。因而,要走出网络空间中青年角色的结构困境,既需要网络文化提供超越工具理性与犬儒主义的价值方向,更需要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化解青年的价值危机。
(一)破解社会结构性压抑为青年主体性价值重构创造良性的生态环境
网络空间中青年的主体性价值失落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倒影。在社会结构转型中成长的青年,正经历着既充满希望又饱含痛苦的复杂社会化过程。“社会结构的僵化导致社会生活基础生态的恶化,即基础秩序的失落。”晴年在马拉松式的社会权力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不断有人掉队,青年群体内部以及青年群体与成年群体之间的裂痕与差距日趋加大。“上学无用论”“拼爹”“二代现象”折射出的社会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淤塞致使青年群体产生严重的价值焦虑与被剥夺感,使得以抵抗与颠覆为核心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盛行。因此,如何让每个心怀“中国梦”的青年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成为化解青年主体性价值危机的关键命题。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青年的主观努力,更离不开良性的社会生态。因而,最基本的逻辑还是要实现社会权力的透明与规则的公平。通过改革,用法治制衡公权力的运行,节制资本的流通与分配,结束无序竞争与资源垄断的混乱状态。社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青年,让“穷二代”与“富二代”“官二代”站在平等的起跑线上,给予他们公平的权力待遇与话语权,使重能力轻身份重新成为青年上升流动的基本原则。只有充分激发青年的主观能动性。赋予青年进行身份认同实践的内在心理动力与外在价值支撑,让他们拥有“屑丝”逆袭改变命运的机会,才能化解“个体自我”与“他者自我”之间的价值冲突,消解青年普遍性的主体价值危机。
(二)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为青年主体性价值重构奠定坚实的支撑体系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现实的人,每个个体都需要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他们通过摄取社会网络群体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应对生活困境,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社会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的青年群体而言,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一方面对处于应激状态的青年提供保护与缓冲,一方面有助于青年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树立价值实现的自信。
就社会支持的效能而言,可分为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两种方式。在物质支持方面,政府要通过调整社会政策,改变青年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教育养老压力等是造成青年陷入主体被动的刚性制约因素。因此。只有充分运用行政杠杆,重视与解决青年的物质利益需求,完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帮助他们规避生活风险,避免习惯性无助。在精神支持方面,社会应倡导以多元的成功标准取代量化的金钱标准,给予青年追求精神生活的尊严与权利。以沟通对话机制倾听与疏导青年的心理困惑与迷茫;以接纳支持原则理解与关爱青年的情感与社会性,鼓励引导青年构建自身的主体价值。就社会支持的类型而言,可分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与正式的社会支持网。虽然当前以血缘、地缘、趣缘等为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是青年应对经济压力与情感压力的主要支持力量。但是,其强同质性的特点极易导致“社会隔离”的恶性循环。如果青年对此过度依赖往往造成社会融入程度较低或失败,因而其作用空间应是有限的。相反,正式社会支持网却要强化作用效果,扩展作用范围,提高作用水平。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以政府机构、主流网络媒体、社会专业组织为纽带,与青年之间建立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价值关系。使青年能够在主体性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得到多重组织的覆盖与支持。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