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管理在21世纪企业管理上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它对企业生存、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知识管理包容的思想也对教育信息化建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先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核心、实质及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初步探讨了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启迪。
【关键字】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内化;资源库;例外知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不同于以往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如果说前两个时代,决定经济直接增长的是土地、原材料、劳动力,这些有形的资本,而知识经济时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无形的资产--知识。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命脉;同时我们又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实施知识管理,有它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尽管知识管理最初是在经济领域、组织部门提出的,但它包含的思想,折射出来的理念,有助于我们将信息技术科学地运用在教育中的。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其核心及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一)知识管理--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
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高见。这里以YogeshMalhotra的定义为例,他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它具体包括了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努力的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他的定义明确要求知识管理?quot;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所谓"信息价值链",认为技术系统是指导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而人只是相关的被动"处理机",其作用是保证正确执行信息库中得到的"最佳方案","信息价值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价值;而"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才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制定的目标。"知识价值链"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
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知识的创新与共享,它并不在乎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利用现存的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价值,让需要知识的人,很方便的利用知识。知识管理注?quot;做正确的事情"(结果),而不是"正确地做事情"(过程)。
(二)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勿庸置疑,在知识管理中,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技术支持,就没有知识管理。但是过分强调技术,甚至依赖信息技术,反而忽视了知识管理本身的闪光点。更有甚者,抛弃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把它当成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发展阶段。必须严肃慎重的指出,知识管理本身并不是信息技术,它只是运用到信息技术而已。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的,它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僵化和教条,而是让人的活力发挥出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知识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力无缝的结合。
(三)知识内化--知识管理的核心
1)两种类型的知识及相关的管理模式
知识按其存在的状态,可分为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以及必须通过人际互动才能产生共享的知识,这种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息息相关,对这种知识采用人物化管理模式(Personalizationmode);人物化模式强调投资人力资源,一般是引进经验丰富专家、学者,鼓励他们直接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来传播他们的知识,这类知识相对于信息技术比较独立。而外显知识,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如标准化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这类知识在总的知识存量中只占冰上一角(最多占20%),所谓"你知道的总比你说出来多"。这类知识采用编码管理模式(Codificationmode),编码模式强调投资信息技术,以便开发能迅速收集、传播知识的管理系统,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极为迅速、无限多次地重复利用,它节省了工作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编码管理更加方便了。
2)知识转化的螺旋式过程
知识生产、传播是一个螺旋过程,经历了从内隐-内隐、内隐-外显、外显-外显、外显-内隐四种模式,如下面的一张表。
内隐知识外显知识
内隐知识社会化外部化
外显知识内部化组合化
我们以日本松下公司发明自动面包机为例,说明知识转化的这四种模式。当年,松下电器公司开发一款新型家用烤面包机时,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怎样让面包机揉出合格的面团。他们做了许多的试验,但是烤出的面包总?quot;外糊内生"。当时大阪国际饭店生产的面包远近有名。公司一名软件工程师田中郁子建议到大阪饭店直接拜师学艺。这位田中跟着面包师学了一年,最后学会了面包师拉面团的独特技术,此后,松下公司利用了这种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了面包烘烤机。
内隐知识--内隐知识,这是一个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例如田中郁子获得了面包大师的技术。这种内隐知识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观察、模仿、实践而实现。
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是知识的外化。尽管内隐知识已经转化成另一个人的内隐知识,但是其它人仍然不能共享。例如,尽管田中习得了面包大师的技术,但是其它成员仍不知晓。只有田中郁子将学到的内隐知识转化成设计方案,或程序(外显知识),别人才能共享。
外显知识--外显知识,这是知识的组合,知识的总量并没有增减。将现有的外显知识汇总到原有的知识构架中,例如将设计、开发烤面包机的知识汇总到操作手册或工作手册,并在产品设计中体现出来。
外显知识--内隐知识,这是知识的内化,这是一个通过做而学的过程(learningbydoing),是指新的显形知识在整个组织中共享和运用,其它成员又将进一步延伸、扩散,内化为自身新的隐形知识,这又构成了一个新的循环起点。
这四个环节中,其中知识内化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没有内化,知识的创新、生产、共享都无法实现。
二、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启迪
(一)信息技术应该以学生为本,促进外显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
笔者前几日从电视台听到一则消息:从明年春天开始,上海高校的每门课程都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网上,此举是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从"信息价值链"到"人的价值链"的转化,也就是强调学生的价值,以学生为本。
知识的创新,生产出新的价值,都是由内隐知识的决定的,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说的"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知道物理、化学、微电子、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原理(显性知识),但是在芯片制造、药物生产等方面却只有少数国家远远超在前面?"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往往将重心放在了外显知识方面,那些先进的多媒体,设计精巧的课件知识注重外显知识的呈现、存贮;媒体流加速了外显知识流以更快的速度填塞学生的大脑,正如"原来是人灌,现在是机灌、人机混合灌",灌来灌去都是显形知识,学生有多少内化,我们不知道。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同时都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西方国家培养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我们又多了几个死气沉沉的书呆子。这将会是网络信息时代,中国教育莫大的悲哀。
知识管理核心在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而共享又侧重于共享内隐知识,要成功实现知识的内化,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正如松下公司派田子到大阪饭店拜师学艺(这是一种正式的交流);国外一些大公司,设有咖啡角、聊天室或茶室,为员工非正式交流提供了条件。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适用,不只是做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和网页,更多的应该为师生创造一种交互的平台,即使他们时空阻隔,也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心。通过虚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与异地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他的内隐知识,进而转化自己的内隐知识。这就是,面对面的言传师教为什么教育上具有常青的生命力,因为这是学生分享教师内隐知识最好的途径。
令人可喜的以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的CSCL的技术发展的很快,它支持学生异地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诸如Microsoft开发的Netmeeting等视频会议系统开始在教育上运用,尽管现在这种视频会议系统价格菲薄,很难在教育上普及,但是技术的发展遵循莫尔定律的,随着它的功能越来越齐全,价格越来越低,在教育上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二)达文波特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对建立学校资源库启示
所谓达文波特知识管理第一阶段指的是,企业象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容易获取的地方。
这一阶段对于建立资源库,也就是收集资源阶段。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自己的校园网上建立了资源库,素材库,但是资源太"拥挤",太"繁杂",例如,某一个学校的资源库里有5000多种素材,"知识点"也不少。这么多素材导致需求者反而很难在短时间里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往往累得精疲力竭,却什么都没有收获。
当资源库的东西太多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库的含量,当我们意识到资源库的东西"太多"、"太拥挤"时,怎么办?看看达文波特的"知识管理第二阶段论"。
第二阶段里,达文波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业务本身的改进与提高。他认为,知识的供需需要一种平衡,并且要通过不断的搜获新知识并将之融入工作,也就是从外部导入知识,同时去掉那些根本不重要的知识。当知识被创造出来时或获取到时,又要及时地让大家共享。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