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2)

时间:2015-08-20 10:07 来源:发表吧 作者:发表吧编辑 点击:
  如果说达文波特第一阶段如同资源库地建设,那么第二阶段则是资源库地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讲维护、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现在我们某些学校还是以一种仓库囤积的思想建资源库,库里的东西零零总总的不少,但是发挥作用的不大。就像我们用GOOGLE搜索,与关键字相关的网页总是以数以十万计,在这们多网页中,要找到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正如大海捞针,到底有几个人真正把这GOOGLE陈列的网页全部看完呢?曾几何时我们在疾呼知识匮乏,而如今我们在当所有的知识面一下子陈列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仍然茫然不只知所措,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以知识管理的观点来看,理想资源库是一个好的资源库,在需要资源时,它能提供好的资源。它是智能型的,具有联想功能,能揣摩用户的意思。在资源库建设的时候,要按照素材关键字、所属类别存贮,然后随着资源库的使用,它能对经常用到的资源进行排名,自动删除那些很少用到的素材包。以后用户在寻找类似的资源库,它会给一个推荐的资源表单,而不是将自家所有相关的东西一股脑的端出,不管不问是不是你真正向要的;而且,它也要揣摩用户的意图,将搜索结果按类别分类,例如,假设用户敲一个关键?quot;菊花"进去,这时它就将菊花的图片、菊花的植物特性,菊花的培植、有关菊花的散文、诗歌等分成几个类别,分类呈现出来,用户可以舍弃许多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大大了缩短了获取知识的时间。随着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和专家的系统发展,资源库会使人更快找到自己所要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用在教育中,避免浓厚的"技术情结"和色彩
  现在很多人,总是误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将信息技术用在教育上时,仅仅是将它作为存贮、传递知识的工具,很多学校都是在这条错误的路上狂奔。许多人之所以犯了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将知识与信息混淆,但实际上,知识与信息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事物。因为知识只存在于使用者身上而并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同样地,知识的创新也只能是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尽管信息技术的确使知识传得更快,更远,更方便存取,但信息技术并不能决定知识的创新,对信息技术过多的依赖只会适得其反。正如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kujiroNonaka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强调: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的创新过程当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只不过是人类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使用,终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正如前边笔者所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浓厚的技术情结。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要促进例常知识与例外知识的结合
  例常知识(knowledgeincase)指的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已经很成熟的知识,可以进行编码进行标准化处理,建成知识库以利于计算机处理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指显形知识。例外知识(knowledgeintime)则是主要需要人参与,特别是行家手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个性化较强,需要进一步完善、成熟并接受实践的考验,从而逐渐转变为例常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多以内隐知识为主。信息技术在教育上使用时候,应该注意学生例常知识与例外知识结合。这一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免费800电话服务项目,消费者(主叫方)可以通过电话的按键选择从例常知识的知识库里找寻自己的答案,而找不到的例外知识则转到相应的技术人员处解释。学生在与例常知识进行交互的过程中,知识转化一般是从外显到外显,知识的总量没有增减,而当学生与同伴,专家和教师交互过程中,知识转化主要是从内隐到内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学到绝非是另一个人的复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更多地时候会超越前者,在其基础上前进,这就是人类为何在不断地进步。有的时候,我们说某个伟人不能被超越,我们仰慕其成就,但对后人来说,在某种角度上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上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方便获得例常知识,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学生例外知识的浸染,促进他们例常知识向例外知识的转化。
  (五)信息技术在将教育中,促使"单环学习"向"双环学习"方向发展
  所谓单环学习是"知道如何做",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注重解决现存实际问题而不去过多考虑现存学习行为的合理性,习惯于简单而机械的重复,以以前成功的记录为根据和标准。从本质上讲,他们并不对在现存的行事方式提出置疑。所?quot;双环学习",即"知道为何这样做",也称为"创造学习",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这两种学习都包括概念性学习(知道为什么)和操作性学习(知道怎么做)。从认知论的观点来看,个体记忆中不但储藏了大量的数据或事实,而且还储藏了如何进行处理的信息,两者就组合成个体的认知模式(也可称之为心智模式)。前者是概念性学习的结果,后者是操作性学习的结果。认知模式不但表征了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而且还控制着个体对事实和信息的搜索并对其实际运用进行限制。
  日前,我们正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实质上要将学生的维持学习"单环学习"引向"双环学习"的方向上。但是信息技术用在教育上总是沿袭着维持"单环学习"的老路,正如Argyris(1977)所言的"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质量控制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中的审查的设计都是为了实现单环学习"。如今以知识管理的观点来看,信息技术应该除了克服"单环学习"的失误,如"封闭学习,限制学习,迷信学习,模糊学习",更重要的是促使"单环学习"向"双环学习"的转变。
  (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克服知识在流动中的障碍
  知识产生后,下一个环节是流动。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分成三类: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社会差异。这里,我们只讨论前两种。
  1)时间差异在合作、探索、讨论式学习中,或者"头脑风暴会",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想法和独特的见解,如果没有及时捕捉,将其编码化,保存,否则许多有用的知识就会转瞬消失,以后用到时无处找寻。一些知识编码的工具例如记事本、Word文档和其它编辑工具可以用于克服时间障碍。
  假设上面所讨论的几种学习如果在网上进行,如何能将整个学习过程产生的知识记录记录下来呢?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是用到基于Internet的论坛或新闻组,LotusNotes就是应用得最广泛的群件产品之一。
  群件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提供虚拟的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交流看法,协同学习。在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群件系统不仅保存交流形成的文档,还能捕捉交流和互动的线索,保留了知识的语境,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保存下来。
  2)空间差异
  正如在第一部分所讨论的,知识的社会化(内隐知识--内隐知识),人与人直接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教育的开放化、虚拟化,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减少,即使在传统班级里,有些学生生性内向,羞于直接的交流,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建立许多虚拟的交谈室克服这些矛盾,例如上面介绍的LotusNotes,还有Mud/Mod技术(支持文档交流方式),讨论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形成会议档案。这不仅能克服时间差异造成的障碍,而且也克服了空间差异。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任何一种实践,都需要正确理论加以引导,尤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在行为上容易操之过急,走向极端,不仅教育上如此,几乎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知识管理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事物,它所包容的思想的确对我们今天进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深远的意义,它的指导作用也决非笔者上面谈到的那些,要彻底弄清它对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翟丽著,《企业知识创新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黎家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8-9月
  3.张文平,《知识内化:只是管理的核心》,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年11月
  4.徐家俊耿潼潼,《让企业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谈知识时代的知识管理》
  5.《如何促进组织成员做好知识管理》
  6.张苏,《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
  7.《信息时代里的"知识管理"新概念》
  8.知识管理网,《达文波特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
  9.左美云,《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
  10.陆昌勤张鼎昆《克服"组织学习失误"》
  11.邱均平马海群,《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其它期刊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