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用到整合:对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几点思考(2)
时间:2015-10-14 13:51
来源:发表吧
作者:庞红卫
点击:
次
技术教育化的过程既可以发生在技术运用之
前, 也可以发生在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苹果公司在1985 年启动的“ 明日教室”( the Apple Classroomof Tomorrow, ACOT) 项目,该项目提出了一个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模式,也被称为“ 教学演进阶段”
( the Stages of Instructional Evolution) 。“ 教学演进阶段” 模型确定了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五个过程,[14]分别是:一进入( Entry)———教师学习技术的基本运用;二采用( Adoption)———教师运用新技术来支持传统的教学;三适应( Adaptation)———教师将新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实践相整合;四改编( Appropriation)———技术被完全整合于教学之中, 并根据技术的独特功能使用技术;五创造( Invention)———教师发现技术工具的新用途。第一与第二阶段实际上是作用前的技术状态, 在这两个阶段中的技术仍是教育之外的技术,未发生教育化的改造。而自适应阶段开始,教育者将技术与教学整合, 并开始根据教学的需求对技术进行改变与创造。经过第四、第五阶段后的技术就是状态Ⅱ的技术,更加符合教育的需求,更适合在教育中运用。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技术教育化的过程为学校教育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教育变革的实现。但就目前来看,国内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技术教育化的过程与机制少有关注,似乎认为技术教育化的过程发生在教育领域之外,与教育者无关。但实际上,近几年来,移动技术、悦趣学习、学习分析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受阻莫不与技术教育化过程中缺少教育者的参与相关。在这方面,欧美等国有许多大型的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如苹果公司的“ 明日教室”( ACOT) 项目、莫里斯的技术运用水平(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Implemen tation,LoTi) 等。
2.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学校教育———教育技术化的过程
教育技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变革学
校教育的过程。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接受学校教育改造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信息技术改变学校教育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教育技术化的过程。由于新技术的进入,教育内部产生了新的不协调,教育技术化的过程开始启动,教育系统的有序状态被打破, 教育系统将逐步进入一种无序状态。教育技术化过程中出现的无序状态,其根源就在于技术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当然,由技术与教育的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这种无序状态最终会伴随着技术与教育的相互适应协调( 这种协调刚开始有可能只是轻微的调整, 但最终将对技术特性的认识和利用,催生根本性的变革) 而结束,使系统重新进入一种新的有序状态, 这时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也随之结束。可以形象地说明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也即技术作用前后教育状态的变化情况。
有序状态Ⅰ是技术作用之前的教育状态, 无序状态是技术作用过程中的教育状态, 有序状态Ⅱ是技术作用之后的教育状态。有序状态Ⅰ和有序状态Ⅱ虽然都是教育的有序状态,但两者已全然不同,后者已经融入了新技术的因素。也就是说,后者已经完成了教育技术化的过程, 新技术已经融入教育的机体,并以教育所认可的方式存在其中,而教育本身也因为新技术的融入而得以改变。[15]当然,所描述的是教育技术化的一种简单模型, 真实的教育技术化过程往往要复杂得多,可能是一种系统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将面临来自教师个体和教育系统的巨大阻力, 特别是教师个体对技术优势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对教育变革的意识和能力,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技术化的进度。
因此,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的特性逐步转变为教育的特性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就在于信息技术的某些特性, 如内容的数字化以及超越时空的传递方式等为教育者所认同与利用, 并进而为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带来新的可能。这一过程类似于一个外来的“ 生命种群”对学校生态系统的入侵,一旦“ 入侵”成功,外来生命种群的特性就会成为学校生态系统的新特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教育技术化的过程。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学校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信息技术相当于一个外来的“ 生命种群”,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学校的技术生态圈, 进而实现对学校生态系统的改变。如果信息技术一旦在与其它技术种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将打破原有学校技术种群的内部平衡,重构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将改变技术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相互关系, 并进而改变整个学校生态系统。当然,在这一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中, 信息技术并不会完全取代其他所有技术,而是与其他技术共存与互补,在各自范围内发挥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生态。
当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生态圈形成于学
校之中,学校生态系统的变化开始启动。由于这一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技术生态圈,其所具备的新的知识传播形式与新的交互方式等特质,将可以为新的种群关系带来一些新变化,将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知识传播形态, 为学生构建更加开放、丰富的学习平台。
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生态圈形成
后, 信息技术的特质和优势就可以更容易地为教育者所识别与利用, 他们可以在新的技术生态圈基础上建构更多新的种群关系, 并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如利用开放源代码技术,提供大规模的在线课程( 如慕课)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来源,并进而改变学校教育的功能,弱化知识传授功能,强化教育交往功能。再如,利用在线交互技术,开展在线协作学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进而革新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 如翻转课堂。
但从目前来看, 国内对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过程研究仍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主要关注教育技术化的过程,而忽视对技术教育化过程的研究,似乎技术教育化的过程是在教育体系之外, 与教育研究者无关。实际上,技术教育化与教育技术化的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技术教育化的进度直接决定了教育技术化的进程。新兴技术只有经过教育化的改造后,才能真正实现与教育的整合,而只有到达整合的阶段才能撬动教育技术化的进程。
二是对教育技术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然
状态的探讨, 而鲜有涉及对教育技术化过程应然状态的研究。笔者认为,生态系统变革理论将为我们理解教育技术化的过程提供一种新的启示。这两方面笔者以后再撰文论述。
因此,要真正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学校教育,不但要求我们理解教育技术化的实然过程, 同时也要求我们理解技术教育化的实然过程, 不但要求我们以教育改革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 同时也要求我们以教育实践者的姿态积极地参与到技术教育化的过程中。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撬动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Bauer, J.&Kenton, J.Towar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Schools: Why it Isn't Happening[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13( 4) :519-546.
[2][美] Gary R.Morrison&Deborah L.Lowther.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顾小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3]Zi-Yi Lin, B.A.The Current State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a Middle School of Taipei, Taiwan[A]. 章伟民.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应用创新[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4-218.
[4]郑太炎.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革新为何效果有限———系统观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2010,( 5) :23-27.
[5]陈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美]劳瑞·约翰逊.对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1) :21-24.
[7]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 8) :91-97.
[8]Earle, R.The 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o public education:promises and challenges[J]. ET Magazine, 2002, 42( 1) :5-13.
[9][10][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
[11][12][13]Hooper, S., & Rieber, L.P.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EB/OL]. http://www.d11.org/LRS/PersonalizedLearning/Documents/Hooper +and+Reiber.pdf.
[14]Apple Computer, Inc. Changing the Conversation About Teaching,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A Report on 10 Years of ACOT Research.
Cupertino, CA:Apple Computer, Inc.Available[EB/OL].http://www.apple.com/education/k12/leadership/acot/library.html.
[15]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