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原山地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3)
时间:2016-11-18 16:1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唐富茜等
点击:
次
3.2.3乡村聚落分布随地形起伏度的递增,呈棱形的分布特征
石屏县乡村聚落分布在地形起伏度值介于0.67-2.49之间的区域。随着地形起伏度的递增,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地形起伏度值在0.67-1.40之间,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上下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地形起伏度值在1.41时,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陡然增加。地形起伏度值在1.41-1.48之间,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变化趋于平缓,且分布密度处于全县范围内的最大值;地形起伏度值在1.49-1.98之间,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开始呈下降趋势;地形起伏度值在1.99-2.49之间,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变化趋于平缓,分布密度居于全县最低值(图6)。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通过地形起伏度的计算得出,石屏县地形起伏度呈现中间低,南北高的空间格局,与石屏南北山区、中部坝区的高-低-高的地形空间特征吻合。
(2)通过乡村聚落布点及其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密度计算,分析得出石屏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①乡村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异龙湖周边的湖盆地区以及高山与河流、山谷相间的缓冲地带;②地形起伏度变化越小的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越集聚;③乡村聚落密度分布差异显著,由中部湖盆地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受地形起伏度作用明显;④乡村聚落分布随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呈棱形分布特征。在地形起伏度适中的区域,地形起伏度值介于1.41-1.48之间,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最大。并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或减少,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开始减小。
4.2 讨论
在研究过程中,因部分遥感影像图云量较大以及配准过程中存在的误差,乡村聚落的数量与分布位置与实际存在有一定的误差。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较大,是描述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之一,在本研究中未有涉及,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
高原山地地区高原呈波涛状、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随地形地貌呈阶梯(大幅)递降、众多断陷盆地星罗棋布、山川湖泊纵横,生境复杂多样[11]。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容易造成“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高原山地地区地形起伏度对人居环境建设制约作用尤为明显,研究其与乡村聚落分布的关系,既有利于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又为高原山地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丁贤法.基于SRTM DEM与变点分析法的云南省富宁县地貌形态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11):98-100.
[2] 封志明、张丹、杨艳昭.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1):146-151.
[3] 徐坚、汤晨苏、方芳.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拖潭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8):113-118.
[4] 汤晨苏.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土地利用与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5] 百度文库.石屏县简介[DB/OL].http://baike.baidu.com, 2014.
[6] 周自翔、李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7.
[7] 张锦明、游雄.形起伏度最佳分析区域研究[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1,28(5):369-373.
[8] 陈学兄、常庆瑞、郭碧云.基于SRTM DEM数据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分析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3,21(4):670-677.
[9] 常直杨、王建、白世彪.均值变点分析法在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确定中的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7(1):147-150.
[10] 差瑞生、陈梦琳、赵晓雪.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0):150-156.
[11] 徐坚、赵紫辰、汤晨苏.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云南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思考[J].中国建筑科学,2012,(1) :66-6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