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道德生活化之思考(2)

时间:2014-05-30 23:41 来源:发表吧 作者:窦竹君 点击:

  “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就是说求学、科举、做官不是为了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实现道义和社会正义。“接物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清乾隆年间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是学规道德生活化的典范,其对学子具体要求是:“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5](P174)这一学规的特点是把尊敬老人、尊重师长、节省尚俭、互助友爱等美德融和、凝结为一体,贯穿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同时对讦短毁长、损友肥私、游手好闲等不良品性予以鞭笞,劝导学子力诫“恶行”,把道德素养体现于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再者,风俗化民,形成全社会崇尚道德的社会风气。古人非常重视“风俗”,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宋儒罗从彦云,教化者朝廷之先务,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故上有敎化则下有风俗。”[6](卷6)顾炎武在其学术巨著《日知录》卷十三细论俭约、廉耻、惩贪贵廉、重厚、流品等“风俗”,从不同层面论述了社会风气的重要性。乾隆皇帝的诏书也说:“朕闻奸宄不锄不可以安良善,风俗不正不可以兴教化。”[7](P28)。可见都强调风俗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但道德不是“物化”的东西,不能通过“生产”产生出来,而是要将这些无形观念融铸于人心,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化”。董仲舒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民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8](P2499)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是“化”。所谓“化”,就是本于自然,本于人性与人情,非对象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润物细无声地滋润人们的心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渗透道德教化。例如,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老来难》:“老来难,老来难,少年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千般苦,万样难,听我从头说一番。耳聋难与人说话,插七插八惹人嫌。雀蒙眼,似鳔粘,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憨。……”非常形象、生动地启发人接受孝道观,进而在生活中可以鉴别良恶,自觉践行孝道。中国古人很重视采风,其意亦在于化俗,《诗经》中的“风”就是其典型体现。化民成俗,在民间有很多做法,很难一笔详尽,大要而言:一是通过民俗传递道德观念。例如,春节小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家家拜祭祖先,清明祭祖等都传递了孝文化观。二是在节庆中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道德观念,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道德教化。如明清时期北京城凡有廊子之较大商号,过年都在廊下挂满纱灯,所有纱灯绘画极其工致,灯上绘有“二十四孝”故事,伯牙摔琴、范张鸡黍等典故,以及神话小说等[9](P77)。人们在观灯赏月娱乐之际同样也是在接受道德教育之时。三是通过乡饮酒等形式沟通民众感情,以淳化民风。

  郑玄说:“乡饮酒义者,以其记乡大夫饮宾于庠序之礼,尊贤养老之意。”[10](P2285)明清时期乡饮酒与里社、乡约结合,通过会饮与读誓,达到和睦乡里、淳厚风俗的目的。明代司正祝酒词中有这样的内容:“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11](P1251)乡饮酒礼虽有官方色彩,但也是化民成俗的重要措施。四是通过挂匾、立碑、上志书等方式大力表彰道德典型。“二十四孝”是传统中国最为典型的道德楷模,有关的雕塑、画像、书刊随处可见,其传说故事妇孺皆知,这些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于地方道德模范,官府常常题字挂匾大力表彰,死后许立碑,地方志上也会记录其名字以流芳百世,而得到这样的表彰是极大的荣耀。这其实也是为了形成崇尚道德的社会氛围,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净化心灵,促使人心向善。五是将化民成俗纳入政绩考核要求。清雍正年间,民间赌博盛行,由此引发的斗殴、盗贼事件日渐增多。为此,雍正皇帝下旨:“凡地方大吏有司有化民成俗之责,而乃悠悠忽忽视为平常,安辞溺职之咎。”[7](P19—20)并且明确规定了官员劝惩之法:凡有明确证据证明赌具出于某县,则将该县知县照溺职例革职留任,督抚道官员要各降一级;如能缉获私造赌具之家,知县加两级,知府加一级,督抚道官员记录两次。明确将化民成俗的职责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将化民成俗的效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标准,自然有助于民间推进道德生活化。道德建设生活化看似平常,实则极具深意:将道德规则融入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完成道德建设,并且这一过程是不间断的、终生的。另外,每个人在道德实践中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无论高低贵贱、贫富智愚都是如此。这样,每个人既是道德接受者,也是道德创造者,道德建设成为人人参与的全社会的主动行动。这犹如源头活水,当大大小小的道德泉水汇聚起来之时,道德之河汤汤无边。而且其中充满温情与亲情,非常容易让人感同身受,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接受。传统中国社会以德治天下,道德生活化功不可没。本文来自于《河北学刊》杂志。河北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二、当今社会道德生活化之反思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非常注重道德模范的作用,当然这一做法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本也无可厚非。但我们恰恰忽视了日常生活细节,忽视了道德行为本应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例如,不断在媒体上大力宣传道德典型,却很少有家庭推行道德生活化的家训;不断提倡和睦乡里,却很少有细致入微的村规民约。传统民俗越来越淡,过年没有“年味”,除了吃喝玩乐和表面热闹繁华的晚会,正在失去本来应有的化民成俗的精神,更没有了慎思追远的含义。在现代城市化钢筋水泥丛林中,在夜间闪烁的霓虹灯中,一幅幅精美广告充斥其间,根本看不到“二十四孝”的踪影,也看不到划粥断齑、囊萤映雪、一诺千金、曾子杀彘、范张鸡黍等故事。总之,道德生活化在今天受到了冷落。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道德生活化仍应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其实质———“以规则促习惯”仍应发扬光大。第一,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制定符合实际的民间规约,承认民间规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古代的家族、村社、行会是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典型,没有这些社会组织就根本谈不上民间规约,更谈不上发挥民间力量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现代社会实现道德生活化,首先应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另外,重视新型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等,注重发挥这些新型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者,承认民间规约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由非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唯此,才能因地、因时、因俗、因人而治,从而引导每个人都自觉实现道德生活化。第二,在城镇化进程中尽量保留原有地缘组织。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村庄成为废墟或空心村,因“地缘”而形成的社会组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确实给社会管理和道德建设带来极大问题。对于这种情况,一是要在社区重建地缘组织;二是要在城中村改造及城镇化进程中尽量不打破原有居住格局,在重建地缘组织的基础上重建社区规约,逐步推进道德生活化。第三,特别发挥学校在道德生活化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重心在于培养有德之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但今天很多学校实际上成了考试培训机器,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道德教育被抛在脑后,许多学生暴戾、偏执、自我,以致出现马加爵、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这样的极端事件。可见,目前学校急需补上道德教育这一短板,校规和校训应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学校门口置一面镜子,镜上箴言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个学生到这儿都要照一照,从容貌到内心得到净化。这样做法在今天应当得到大力推广。另外,现在许多学校将《弟子规》纳入教育内容,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实,《弟子规》的内容也不外乎“以规则促习惯”。总之,学校是当今最有条件实现道德生活化的地方,应从多方面探索道德生活化的方式,促进学生道德教育不断深化。第四,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利用一切“化”民手段纯洁人们的心灵,如各种风俗、礼仪、歌谣、影视作品等,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淳朴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明确道德建设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明确道德建设政绩考核标准。总之,利用一切“化”民手段和方法形成人人讲道德、守道德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善行天下,唯有如此,道德之河才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传之千秋万代而不竭。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