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美从民间来,舞自成一格

时间:2014-08-07 15:48 来源:发表吧 作者:邓汤俊妮 点击:

  摘要:民间舞植根于广大老百姓当中,有着它所特定的生长环境和时代氛围。但“原生”的东西在形态上很难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因此我们在舞蹈院校所学习的民间舞蹈,都是经过了提炼、加工、升华之后再搬上了舞蹈课堂,带有肢体的美感与修饰,并具有一定的训练价值性、风格性以及典范性。但它所呈现的、所拥有的,依然没有剥离掉那些民俗、民间、民族独有的属性。

  关键词:舞蹈;民间舞;海阳秧歌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52-02近些年来,中国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西方有勾魂摄魄的“脚尖舞——芭蕾舞”;在19世纪末,又出现了与古典芭蕾针锋相对的“赤足舞——现代舞”;那么,什么才是中国自己的舞蹈,我们中国自己的舞蹈究竟又在哪里呢?”显然这种质疑又何尝不是每个舞蹈工作者心底所隐藏的思虑,难道我们中国真的就没有自己的舞蹈吗!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约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会发现那儿有属于自己的民间舞蹈。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了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这些“草根文化”的创造者无疑是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凝结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必定是“粗糙的”、是没有经过深雕细琢的、也是非职业化的。同时又受所在地域、环境、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倾向的诸多因素影响,带有一定的群众性、自娱性、地域性和礼仪性。民间的舞蹈植根于广大老百姓当中,有着它所特定的生长环境和时代氛围,是一种“活体的、流动的、发展的”民间艺术。那么既然是“活体”,也就意味着它是经得起分析、提炼、变化的。循着这个思路,它的衍展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华舞蹈文化生生不息的一条“根脉”,也终将形成一条河流。吴晓邦先生就曾说过:“民间舞蹈是一种群众自己的娱乐活动,中国的民间舞蹈就是以农民为主的舞蹈,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队伍庞大的民众艺术。”①

  但“原生”的东西在形态上又很难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因此我们在舞蹈院校所学习过的民间舞蹈,都是经过了提炼、加工、升华之后再搬上了舞蹈课堂,带有肢体的美感与修饰,并具有一定的训练价值性、风格性以及典范性,而非是那些乡间田野原汁原味的俚歌俗舞。笔者在2013年春海阳采风期间,不免听到了一些把原生态的海阳大秧歌与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对比的话语,但总觉得此举似乎过于肤浅。因为虽是同一血脉,但却是截然的两种概念。它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民间舞,它与原生形态的民俗舞蹈已大相径庭了;但它分明还是民间舞,因为它所呈现的和所拥有的,依然没有剥离掉那些民俗、民间、民族独有的属性。显然这种对比最后势必会带来些许感官上的落差,其实民间的舞蹈根本不是表演,而是一种离不开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身体和血液中,那种自娱自乐,自怨自艾,都是群众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所洋溢的生活气息,是舞台表演性舞蹈所难以胜任的。那么,究竟田野中的民间舞蹈到底是何等风貌呢?

  一、寻根觅源、移风易俗

  海阳正月里的闹秧歌,让我们看到了舞台上不曾看到的表演程式与舞蹈最原始的形态,也看到了老百姓舞蹈的自然之美。但坦率地说,这次秧歌贺年会还是觉得会有一些遗憾之处。既然是比赛,各村、县镇所派送的秧歌队应该说是现在民间海阳秧歌的最高水平了,但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不是队伍不够规整、气势不够恢弘;也不是演员表演的不够精彩;似乎少的是那丝“劲道”与“韵味”,加之,像王发这样如此放浪、撒欢的民间老艺人现已更是凤毛麟角了;而年轻人又忙于生计,使得渐渐地一些民间舞蹈语汇也逐渐失传。但有幸的是,我们还能够拜访到曾活跃在海阳活动的第一线,经历了海阳秧歌荣辱兴衰的见证人王瑾兆老师,老人见我们纷纷带着问题前来讨教,脸上的喜悦更是瞬上了眉梢。虽已耆年,但看的出他对秧歌依旧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在简述了海阳大秧歌的历史脉络、角色、程序、音乐以及发展情况后,必要时老人还随声附唱了几段秧歌小调。

  在与这位长者的交谈中,给了我足够的帮助和启发,这也是我在地方院校以及书本中所无法获取的宝贵知识。“海阳秧歌源于古老的当地歌舞,主要由外地移民引入,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歌舞结合,与古老的莱夷舞风具有明显的承续关系,而且很可能是江南水乡的秧歌移植到了北方地区。”“据说,海阳的男人之所以有背着手走路的习惯,就是因为当年移民时被反绑双手而留下的习惯。”②那么,为何南方的秧歌在它的源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壮大,而是到了北方以后,迅速形成了它的膨胀与繁盛呢?或许是因为南方在水田中演唱的歌曲,受到了场地的限制,只便于“唱”而疏于“舞”,随着移民的迁移传到了北方,演化成北方有唱、有舞、有小戏表演的秧歌。

  海阳秧歌自诞生到初创、形成、发展、繁荣、鼎盛直至今日,之所以能有500多年的历史,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可以说是这种大规模的移民迁徒催熟了海阳秧歌。在海阳秧歌当中,男性舞蹈颇具西南少数民族巫、傩之风;而女性舞蹈则兼有江南女子婀娜之态,③这种融合是数万户移民来自全国各地,最终博采众家之长而创立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成功范例。

  二、礼乐育人、美德相辉

  北方秧歌有几十种之多,如今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同源而异流。海阳秧歌是北方地区“礼道”最多的一种民间秧歌,海阳人把演秧歌作为一种增进友谊、交流感情的手段。据当地老百姓说:亲也秧歌,疏也秧歌;分也秧歌,合也秧歌。亲与疏皆因“礼”而生,分与合皆因“礼”而定。一个“礼”字制约着人们之间的远、近、亲、疏。王瑾兆老师在和我们聊秧歌时,嘴边时常挂着的也是海阳秧歌繁琐的礼仪。一种现象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谐相处,增进友谊就是自它诞生之日即秉承的社会功能之一。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