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传感技术与网络媒介符号空间中的生活世界隐现(2)

时间:2013-12-10 16:05 来源:发表吧 作者:梁国伟 点击:

  进入电子技术时代,电话、电视、网络、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制作与传输身体和自然界影像的技术,似乎正如巴赞所预测的那样,正在开始把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等媒介符号分解为电子微粒,试图构建出一个既具有空间维度,又能够即时展开面对面身体交流的生活世界拟像。这样的一个生活世界拟像,有没有可能溶解传统媒介符号生成的、覆盖在生活世界之上的那一层薄膜,从而使身体感官能够穿透媒介符号空间,在生活世界中获得一种原始的空间性呢?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查尔斯·谢灵顿认为,物质和能量在结构上都是由微粒构成,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也是一样。唯一外在于物质和生命的是意识,因为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意识是如何生成的。⑥而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看来,虽然我们无法说清楚意识的生理机制,但是,意识似乎可以说是万物的原初起点和统一,“我应该说意识的总数为一。意识本身是具有单一性的。我大胆地认为它不可摧毁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时间表,即意识总是处于‘现在’。对意识来说没有曾经和将来,只有包括记忆和期望在内的现在。”⑦而在胡塞尔看来,所谓现在,指的是在个人的视域范围内,各类身体感官与肢体运动对其所处对象环境的颜色、形状、温度、重量的一种综合性映射和体验,这种体验,一方面来自当下的身体直观,另一方面,又源自身体感官与对象材料接触而引发的内在时间意识,或者说,关于过去的无数记忆中与对象材料有关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与当下感知融合在一起而生成的对未来的期待。所有这些内在时间意识在当下的绽出,构造了一个既不属于自然环境,又不属于身体感知,而是位于自然与身体之间的、具有空间扩展性和充盈性的现象场域,胡塞尔将其称作是生活世界。他认为,这个将身体感知和对象融为一体的生活世界,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直观明见性:“我们所发现的这个世界正是一切已知和未知的实在之物的世界。时空的形式连同一切归属于这种时空形式的物体形状,都属于这个世界,即属于这个现实地经验到的直观世界,按照我们肉体的个体存在方式,我们本身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⑧如果说,谢灵顿仅将意识看做是物质与生命之间一种无法确证的中介物的话,薛定谔则坚定地将意识确定为身体在时间意义上的当下性感知,而按照胡塞尔分析,所谓时间意义上的当下性感知,是一个身体视域所至的、具有直观明见性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意识具有一种现实材料的空间性。柏格森则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他认为,既然我们承认物质与生命都是一种电子层面的运动,那么,大脑神经系统的振颤与组成现实空间的物体材料振颤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切了解的联系,因此,“在材料中,存在某种大于实际提供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与实际提供的并无不同。毫无疑问,有意识知觉并不包容全部材料,因为在意识的范围内,它的作用在于分辨出材料中与我们的需要有关的东西(即它具有‘辨别力’)。不过,这种对材料的知觉与材料本身,仅仅存在程度不同,而没有种类上的区别,纯粹知觉对于材料的关系,相当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⑨如果我们同意柏格森的观点,对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媒介而言,就出现了一种充满诱惑的理论前景:如果计算机技术有一天能够在能量层面控制电子材料的活动,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构造起一个以生命意识统一起来的生活世界。这样一个生活世界的出现,有没有可能使人类超越时空的限制,突破媒介符号的覆盖,实现与他人身体和自然界的交流,从而使身体获得一种原始的空间性呢?当我们审视当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进程时,似乎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身体内在的原始本能,正在驱动并组合当代各类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走上了这样一条几乎是属于梦幻的征程。
  二、网络电子符号空间与身体传感技术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从远距离传输文字开始,逐渐汇聚了声音、图片、视频以致几乎是人类历史遗存下来的所有媒介符号,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中一个最为强大的传播媒介系统。而且,随着增强现实、3D打印等数字技术的出现,家具、服装、玩具、工具等被让·鲍德里亚称为“物体系”的意识形态符号,也会从网络虚拟空间进入现实空间,成为一种虚实融合、目前还无法确定其性质的媒介符号空间,空前严密地遮蔽住人类身体所面对的日常生活世界,从而使得人类的身体日益丧失其直观的原始空间性。也许,基于身体本能对于这种原始空间性丧失的强烈抗拒,我们注意到,近几年间,各类原本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疗等领域的传感技术开始涌入网络媒介,逐渐汇聚成一种集视觉、听觉、触觉、触觉、味觉于一体的身体传感技术,试图穿透覆盖在网络媒介外层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传统符号,进入其网络技术系统的核心区域,在电子活动的层面上展开身体与他人身体、身体与自然界的交流活动。中国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吴珏辉在其2010年创作的装置艺术《USB器官》中,生动地显现了这样的一种身体转向。如图1所示,在这个作品中,人的每一个器官都变成了USB接口,代替了感官对周遭世界的直接触觉,外接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等USB器官成为体验外界存在感的新身体,并由此演变为一个即插即用的万能接口。而在另一个装置艺术作品《脑电站》中,吴珏辉在个体、群体、生命体、非生命体之间用导线架设了“情感接口”,让个体生物能转化为光电能,头脑被异化为灯泡,脑机接口捕捉脑部意识,映射形成灯泡的明暗变化。随着情绪波动而变幻的灯光,在身体周围生成辐射性的情绪力场,由此完成输入与输出、感知与物质之间的能量链式反应。
  图1《USB器官》及《脑电站》示意图虽然作者可能在此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现代技术异化人类身体的深切忧虑,而在我们看来,这两个作品,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一个近似疯狂的梦想:将人类的身体和自然界分解为同质性的电子(或者量子态的能量)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身体与他人身体、身体与自然界的交流活动。当代集各类先进技术与一身的网络技术,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这种技术欲望的模型。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处于网络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被称为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的技术构造。
  三维流体空间网站是目前三维网站中最具动态性的一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基于物理学的空间点阵动力学和计算机流体数值计算方法而生成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动态三维空间。这种动态三维空间注重于模仿现实环境中各种物体的流式运动,比如水体、气体、雾体等等,其技术构造主要包含信息工具、物体形状、空间点阵三个模块,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点阵模块。空间点阵原本属于物理学范畴,表示晶体中的粒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有规律排列,我们把这些粒子用点阵来代表,这些点就叫空间点阵。这种构造物体的方式给三维流体网站的建构带来了新思路,研究者们将这种物理学建构物体的方法运用到计算机中,实现了模拟静态的三维流体形状,然后又按照点阵动力学理论,通过复杂的计算,使得这些流体的形状转换成流体的运动空间。网站技术系统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这些粒子的位置、形状、色彩、运动方向,从而将其构建成各种模拟现实形态的空间。使用这样一种技术方法构建起来的网站空间,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普通网站的系统不具备的技术可能性:空间点阵中无穷的粒子在各种数学算法支持下,可以智能化地接受和输出各类电子信息,实时与现实世界中各种信息(经由电子转化的)进行交互流动、共同生成一个动态的电子符号空间。这似乎就意味着: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通过物理、化学等数据的输入、经由控制电子微粒的运动而构建起一个精确地逼近现实世界的、动态网络空间环境与物体,已经是可能的。计算机专家徐光祐将这样的一个空间定义为“物理—信息对偶空间”,认为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的关系是通过各种传感器从物理空间获得各种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产生与物理空间在各个层次上的对应关系,然后把信息空间中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用户的需求发送到物理空间的物体上,使用户在这些对应点就可得到所需的数据和信息。⑩不过,由于生命体构造的无限复杂和不可分解性,我们几乎不可能在电子运动的层面上精确地获得其微观结构。因此,我们也就无法构建起一个与人类身体相同的电子身体。那么,人类的身体是否有可能与这样的一个物理—信息对偶空间进行交流呢?如果我们同意柏格森从心理学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把“材料”(matter)称为形象的集合;把对材料的知觉(perceptionofmatter)看作与材料完全相同的形象,而材料的性质则来自于身体的最终动作:经由神经系统接收、驻留和传送而提供的与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颜色、硬度、粘性等性质的知觉过程。这就意味着,虽然我们无法在身体之外构建起一个电子身体,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身体的运动通过传感技术转化为电子信息,输入物理/信息对偶空间,就有可能构建起与一个现实世界具有相同材料性质的空间,虽然,从通常的观点看来,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并不相同的虚实交融、亦真亦幻的空间。然而,当我们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事实上很难区分这个空间中的幻象与现实元素。目前、网络视频通话、视频会议、远程医疗手术、遥控探测机器人、卫星地理成像、航天器通讯与控制、虚拟成像头盔和眼镜等技术已经程度不等地构建起许多这种类型的新型空间,其中最为充分地构造起这样一个空间的,可以说是集聚当代各种尖端高新技术为一体的无人驾驶飞机技术。让我们先看一下无人驾驶飞机的基本技术系统。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