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美质”(2)
时间:2013-12-26 09:14
来源:发表吧
作者:孙妍
点击:
次
杜宝为了使女儿杜丽娘略识礼数,请来老腐儒陈最良教授杜丽娘知识。作为恭顺的女儿,杜丽娘小就沐浴着封建礼教的熏陶,严父慈母及迂腐的塾师和深寂的闺阁形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牢笼,严酷的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但是人性是不可磨灭的,真情是不可遏止的,杜丽娘在她的内心中涌动着青春的热浪,充满了对爱情热切而强烈的憧憬。[2]塾师陈最良对《关雎》的曲解不但没有达到宣扬“后妃之德”的目的,反而使杜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她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也。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她认为《关雎》正是对男女爱情的歌颂,诱发了其内心潜藏的个性意识和情感意识,使她感到深闺的寂寞与生活的不自由。杜丽娘可以对《诗经》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这种思想层面是和其才智超群是分不开的,杜丽娘可以想他人所未想,做他人所不敢做的事,可谓是勇敢的女性。
另外,杜丽娘的才学不仅表现在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上,还可以无师自通,能临摹卫夫人的书法,老腐儒陈最良不曾见这样娟秀的字体,便问道“我从不曾见这样好字。这甚么格?”(第七出)杜丽娘告知这是卫夫人所传下的美女簪花之格。第三出末尾,杜丽娘自己说了一句“也曾飞絮谢家庭”,以此诗句来表示自己像谢道韫一样有诗才。可见,杜丽娘的才智是卓绝的。
三、用情至深的女中豪杰
杜丽娘游览自家后花园时,感叹着园中景色的美好,杜丽娘触景生情,当看到满园春色尽开放,唯独牡丹尚未开花,不由得想起自身之况竟和着牡丹花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开始感叹自身青春虚度、无人欣赏: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遇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接得成秦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入过隙尔。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杜丽娘正值芳年,对青春理想的渴望由春情而生,她的伤感情绪发展到了最高峰。这时,柳梦梅缓缓入其梦中,恰当地抚慰其对爱情理想渴望而不得的悲伤之感,杜丽娘在梦中与意中人相遇相爱,第一次享受到了爱情的美好。然而当梦醒之后,她对爱情的渴望转为徒劳的悲伤,杜丽娘不甘于现实的无奈,大胆地再次来到后花园去寻梦,杜丽娘情感涌动,她渴望再次见到梦中的意中人,她想要寻找一种纯真的爱情,杜丽娘在寻梦不得之后一病而亡,这是杜丽娘性格中的刚烈之处,如若不能与有情人相见,她的感情就会郁郁得不到释放,最终在失望的悲伤之中死去,这是其用情至深的表现之一。
以鬼魂形式出现的杜丽娘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法的束缚。在阴司中,杜丽娘大胆追问冥间主脑胡判官“劳再查女犯的丈夫,还是姓柳姓梅?”可见,其对柳梦梅的深厚情谊,毫不避讳,杜丽娘的至情之处足以体现。当她被放还阳时,与情人柳梦梅首次相遇时,她便大胆的自荐枕席,“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误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这是其至情的又一表现。为了巩固已有的爱情基础,杜丽娘又恳请柳梦梅为其开棺以求复生。
作者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说明汤显祖是肯定杜丽娘的至情的。
四、一生爱好是天然
在游览自家后花园时,杜丽娘惊异于大自然的美好和青春的活力,她的个性和情感开始逐渐觉醒。对美景触真情,此时杜丽娘的情感意识已然觉醒,然而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却使其对青春、自由和爱情的向往无处宣泄,于是她只有去梦里寻求解脱。梦中的杜丽娘将郁积于心的苦闷和热情爆发,她一改往日的端妍恭顺,大胆地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而这仅仅是一个年已及笄的少女最简单的愿望,杜丽娘渴望一种纯粹、纯真的爱情,一种自然且自由的婚恋状态。
“生生死死为情多”的杜丽娘可谓是至情的典范。杜丽娘能够大胆追寻自己的爱情,做出常人不敢做的举动,不愿自己的婚恋理想萌芽悄然死去,因此,“一生爱好是天然”是杜丽娘一直都信奉的人生信条。
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具有多重的美感。除了外貌端庄,还有才智超群的一面,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杜丽娘的至情观和她所追求的自然的婚恋理想。因此,这一人物形象至今仍以其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注释: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