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影片与现代生活片的思考(2)
时间:2014-01-23 15:42
来源:发表吧
作者:高红雨
点击:
次
关于中国当下历史片的衰落,有着以下原因:(1)泛滥的历史电视剧让人们对历史片产生了厌恶情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历史题材作为电视剧的影片至少有数千部,质量参差不一。而《汉武大帝》《三国演义》《秦王李世民》《大明宫词》《武则天》《康熙王朝》《乾隆王朝》《雍正王朝》等优秀历史片,的确给亿万观众带来了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审美愉悦。但是,电视剧题材的雷同,让观众进行重复性审美阅读。电视剧和电影对同一历史题材的拍摄,使得历史题材影片多次重叠。如秦朝虽然只有短暂的三世,但拍摄秦朝的电视、电影片子数十甚至上百,如电影有陈凯歌拍摄的《荆轲刺秦王》,张艺谋拍摄的《古今大战秦俑情》《英雄》,周晓文的《秦颂》,冯小刚的《夜宴》,而电视剧有李雪健主演的《大秦帝国》,张铁林、宁静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吕不韦传奇》,张丰毅主演的《秦始皇》,香港后现代戏谑的古天乐版电视剧《寻秦记》等,而这些影视片是著名导演和影星队伍制作,有一定的观赏性,还有一些不著名导演及演员的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关于唐朝的反复出现的同题材影视,更是不胜枚举:1995年的电视剧《武则天》轰动全国;2006年,刘晓庆在《日月临空》中再次演武则天,于是,各种版本的武则天接连不断。唐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被演绎了无数次,无论多么著名的导演,拍摄出来多么宏大作品,即使张艺谋以唐朝为背景的电影,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除了名导演的名气及制作的造势,就题材本身对观众来说毫无兴致,如果是一般导演作品,其票房绝对是惨败!(2)历史大片虚构与乱伦编造让观众感受到导演对历史的虚无情绪。虽然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陈可辛及徐克等几位内地及香港大导演的大历史片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活力,但他们一味偏执于对历史的虚构和解构戏谑,让他们的影片从开始就出现了“叫座不叫好”的局面。陈凯歌《荆轲刺秦王》展示的是一个荒谬虚饰而病态的秦王,与现实历史中的秦王大相径庭。他的《无极》则全是其个人的呓语和梦幻,一种极力表现个人主义美学及哲学思想,极力想达到一定深度和高度但却又十分失败、十分肤浅的作品,《无极》成了无聊至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在华丽精美的画面中,展现的是跌宕起伏的乱伦及情色。这部电影,完全是按照好莱坞及美国人的重口味拍摄的影片,虽然有一定的艺术气息,但在这辉煌显赫,华丽壮观喧嚣之后,留给观众有多少回味的地方?冯小刚的《夜宴》则是以“贺岁片”获得了一些票房,而以历史叙事的内涵是无法获得观众认可的。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影片后,多数以历史题材或者历史兼武侠的电影,并未获得市场,在逐渐走向滑坡,甚至惨败。古装、爱情、战争、乱伦、名演员这些元素构成的历史巨片,在当下网络媒体艺术盛行的今天,已经不再能对观众进行历史性的“忽悠”了,纵情地享受着他们的“历史消费主义”“历史消费主义……它的创作目的不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任何启迪,而在于制造消费,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这是文化享乐主义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反映。”[4]相反,一些反映当代生活的电影,则赢得了相当的好评和可观的票房。
小投资现代剧电影力求让观众找到了心灵契合
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当下的社会历史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的前10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90年代是中国改革的继续深化,虽然当时学界喊出了“人文主义”道德及思想的滑坡,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及人文危机,但是,对于大多数生活在90年代的“80后”观众来说,还是有着巨大的政治热情和爱国激情。所以,在90年代兴起了“红色经典”电影热潮,出现了各种革命历史题材经典电影的改编,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2010年后的今天,“80后”的青年已经进入到了壮年,崛起的年轻人主体是“90后”,大多数“80后”已经沦为了“房奴”,在社会底层挣扎,满负荷地拼死拼活地挣钱,在业务时间如果需要观赏电影,则不再是庄重和说教的历史巨片,而是需要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小人物”心声的题材影片。“90后”多数属于在校大学生,或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他们更具有时代个性,成长初期都是伴随网络世界而成长,网络的虚拟、诙谐及游戏,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快乐,其观影风格则是喜欢带有网络特征的消费心理。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开启了中国大陆人的“后现代”黑色幽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电影风格,契合满足了当时年轻人的审美心理,以小额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参与了《疯狂的石头》演出的徐峥,则以导演的身份亲自拍摄了《人再囧途之泰囧》,获得了与《疯狂的石头》一样的巨大成功,这部电影投资仅有3000万,上映5天票房突破3亿,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上映一个月达到12亿。最终以1266亿,观影人次超过3900万人,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票房冠军以及观影人次第一名。张一白导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由徐静蕾、李亚鹏主演,投资3000万,票房却达到了27亿;滕华涛导演,文章、白百合主演的《失恋33天》爱情喜剧片,投资1500万,票房却达到了36亿;由陈可辛导演,黄晓明、佟大为、邓超主演的《中国合伙人》投资7000万,票房收入却达到了5亿。最为成功的电影还有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投资4000万,票房居然达到了71亿,薛晓璐拍摄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投资2800万,票房达到了51亿。即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导演,由于抓住了时代特征和年轻人心理特征,其作品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如傅华阳导演的《快乐到家》,投资才1200万,却创下了127亿的高票房。徐峥、赵薇、滕华涛、薛晓璐这些年轻的导演,以极小投资却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让投资数亿元的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以拍摄历史剧著称的大腕们情以何堪?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