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乾嘉年间,诗学十分发达,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三足鼎立。沈德潜的“格调说”实质就是温柔敦厚的风雅说的外现,强调诗歌应“理性情”、“善伦物”,同时“亦须论法”。袁枚的“性灵说”也讲“性情”,但他所说的“性情”恰恰是与“人伦”相对的童心、个人、自然、生命,是生命与情感的感动与兴会,尤其是灵机的一动,尽管从根本上说这些与孔门诗学并不相违。针对格调、性灵等说,翁方纲提出了大不相同的“肌理说”,主张诗歌应该义理、肌理、文理三者皆备。其中,“义理”是其最深层,“肌理”是中间层,“文理”是表层,三者地位不同,其实则一。三家诗说既相区别,又有相通之处,它们既是乾嘉时代精神的不同反映,又一道反映了乾嘉文化的博大繁荣。
关键词:乾嘉诗学;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诗歌创作与研究产生了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他们各以钱塘(今杭州)、长洲(今苏州)、金陵(今南京)、京师(今北京)为中心开展活动。其中后三派不仅创作成就更为突出,而且都创立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各成一家之说,影响尤为重大,尉为鼎立之势。虽然学术界对于格调说、性灵说和肌理说三家有过不少研究,然而,治丝益棻,让人难得要领。本文试对此再作扼要论说,以图化繁就简,切近核谛之效。
一、沈德潜与格调说
沈德潜早年诗学叶燮,自谓深得真传,“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1]76,然而,从其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古诗源》和《明诗别裁集》(与周准合作)、诗论《说诗晬语》以及诗作来看,他的诗学观也突出地体现在“别裁”二字上,即“别裁”、“伪体”,崇尚“正体”或“正宗”。他的伪体与正宗既有时代的含义,也有派别的选择,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诗歌性质的理解。从时代上来说,他选唐诗而忽宋诗。《唐诗别裁集》“凡例”明言:“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宋、元流于卑靡”。[2]4《说诗晬语》更说:“不能竟越三唐之格”。[3]81与此相关联,在诗歌流派上,他对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固然感到亲切,而对与七子派相对的公安、竟陵诸派则不以为然,这从《明诗别裁集》所选诗歌数量上也有明显反映。
不过,从根本上说,沈德潜的诗歌及其诗学主张与唐诗、与七子并不真正相契。他之肯定唐诗与前后七子,主要是为了抨击与之相对的宋诗与公安、竟陵派。正因为此,他没有止步于唐诗,而是继续追溯古诗之源,以为必须“仰溯风雅,诗道始尊”[3]81。《古诗源》的编辑就是这种用心的体现。“别裁伪体亲风雅”,他所说的诗歌正体、正宗说到底就是“风雅”之作。“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3]77,是他对诗歌的根本理解与选诗的基本标准。显然,他所理解的诗,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之诗。他在《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方为可存”,以为“动作温柔乡语”,“最足害人心术,一概不存”[4]2,也是这种诗教观的鲜明体现。
具体而言,他所说的“风雅”之作或者说“诗教”之诗大致包含三个要点。首先,它们应该根本于性情,同时也能“理性情”。这里的“性情”当然不是泛指“人性”与“情感”,而是特指情感未发之前的中正平和、温柔敦厚之性情。亦即说,诗歌既要源于这种抽象的无色彩的性情,反过来又要陶冶人的具体性情使之符合这种性情。其次,它们要“善伦物”,或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要关心现实、反映现实甚至揭露现实,但最重要的则是有益于现实。亦即是说诗作可以揭露、也应该揭露现实,但是不能太过,也不能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相反,应该含蓄蕴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第三,除了前述种种“其言有物”外,诗歌还需具备“感鬼神”的艺术魅力,从创作方面说也就是要讲诗法,所谓“诗贵性情,亦须论法”[3]83。这里的“法”既指“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等结构之法,也指含而不露的表现之法,更指诗歌要有“体格声调”。在他看来,“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3]91。温柔敦厚的诗教终究要隐隐地化在体格声调中,而诗歌结构、体格、声调的抑扬抗坠正可深入人心,从而实现诗教目的。因为他强调“体格声调”,与他所崇尚的前七子所说的“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一脉相承,因而论者也常将他的诗学称为“格调说”,归之为“格调派”。单从字面看,“格调”二字并没有准确、完整地反映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但也可以倒过来说,温柔敦厚诗教观丰富了“格调”二字的内涵。其《观刈稻了有述》既描述“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结实,村落虚烟火。天都遭大水,裂土腾长蛟。井邑半湮没,云何应征徭”的苦难,同时又说“吾生营衣食,而要贵知足。苟免馁与寒,过此奚所欲。”[5]最能体现他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教观。
沈德潜温柔敦厚格调说的提出与他个人的情性直接相关。沈德潜其人与其名一样平和中正、安分守己。他在诗中说自己:“(鱼+孚)水东偏老腐儒,生平动履总迂愚”[6]485,“前途万事殊茫茫,安分之馀吾何有。”[7]492诗如其人,他的诗歌与诗学观正是自己为人的直接写照。应该说,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与散文学中的桐城义法说、书法中的馆阁体一样,都是当时安定平和时代精神的反映。这也正是沈氏“生平喜咏诗,风旨别雅郑。仿佛秦中吟,传写民利病”(诗句原本说其师,实亦自言)[8]299,而乾隆却愿意“当前民瘼听频陈”、甚至“嘉尔临文不忘箴”[9]197的原因,是他在世时能够成为“天子门生更故人”的原因。当然,单纯从诗艺的角度说,这种平和中正、四平八稳的诗歌,也可以说缺乏一些个性、激情与感发的力量,因而不免有平熟谨庸之讥。
二、袁枚与性灵说
袁枚与沈德潜同为乾隆四年进士,两人在许多方面都形成鲜明对比。沈德潜以67岁高龄中进士,袁枚则在24岁时即高中;沈德潜在乾隆七年散馆时被皇帝称“江南老名士”,恩遇日隆,袁枚散馆时则因满文成绩不佳而下调为溧阳等地方知县;沈德潜以七十七岁高龄致仕,袁枚则在四十岁正壮年时便绝意仕宦,退居江宁,在小仓山筑随园居;沈德潜致仕之后,恩宠未减,袁枚告退之后,则沉迷山水诗文之中。与此相关,两人在诗学上也几乎是针锋相对,一个主张风雅格调,一个则提倡性灵。
在袁枚看来,“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10],“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11]146,“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以为诗歌是人的性情之外化,凡诗歌都必须出于性情,必须写性情,若无性情,则不能称为诗,即便披上诗歌之名,也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他所说的性情或性灵,并非沈德潜曾说过的那种尚未发动的中正平和性情,而是指已经萌动的人性、人情与人欲。他明确指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12]527,与此相关,他的性灵说对“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并不感兴趣,他关心的重心乃是与“人伦”相对的童心、个人、自然、生命,是生命与情感的感动与兴会,尤其是灵机的一动。在他看来,诗歌中的情是真的,人伦道理则近于伪。因此他特别强调“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3]74,“诗者,各人之性情耳……无自得之性情,于诗之本旨已失矣”[14]286,“作诗,不可以无我”[15]216,又说“我诗重生趣”[16]445。即使是他早期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现实的诗歌,也不是出于教化目的,而是源于对生命的关怀。正是因为此,他对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不选王次回(王彥泓)的艳诗大不以为然,特地写作了《再与沈大宗伯书》与之讨论。由此出发,在古今问题上,他以为“诗有工拙,而无今古”,“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因为“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17]283,《随园诗话》论古人篇章约占十之一,时人篇章约有十之九,也是这种诗观的反映。在“才学识”方面,他虽然也说“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但真正强调的还是“才为尤先”,尤其反对食古不化,反对以诗考史证经,他语带讥讽地说:“抱韩、杜以凌人而粗脚笨手者,谓之权门托足;仿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故意走宋人冷径者,谓之乞儿搬家……一字一句自注来历者,谓之骨董开店”(《随园诗话》卷五)。
袁枚的诗作是其性灵说的最佳实践。在诗中他毫不避讳自己的财、色等欲望。《咏钱》曰:“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表明了自己对钱财的平和认识。《咏钱》诗公然宣称“我有青蚨飞处好,半寻烟水半寻花”(之六)[18]238,《陶渊明有饮酒……》更说:“有目必好色,有口必好味。戒之使不然,口目成虚器”(之四)[19]292,以诗的形式诠释了性灵的基本含义。这样率性、真诚的诗人,自然只会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内心感受出发,只是在乎生命与自然本来的趣味,特别是它们之间灵机的萌动,不会也不可能想着风雅、向着教化。《杂兴》曰:“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前面四句写自己多少有些“贪婪”的本心,屋小贪的是后面的山景,池多贪的是里边的荷花。然而,这首诗最美妙的并不是屋后的山或池中的荷,也不是诗人的贪心或真心,而是池中鱼的大胆与机灵,在这么一个贪婪的诗人面前,游鱼居然敢放肆地跃出水面。有此一跳,游鱼、诗人、荷花、池子、小屋、后山与诗一起活起来了,灵起来了,人与自然交流逗引起来了,而诗人所说的性情或性灵也随之清净起来。原来,性灵固然包含人的欲望(比如贪欲),然而,从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所贪的并非只是财物(女色亦然),他更贪的或者真贪的其实是在此背后的山色水光荷影鱼跃,特别是蕴藏其中的勃勃生趣。也许,这才是袁枚性灵的真谛所在。这种性灵,相比于物欲、财欲等性情,更为纯净美好。当诗人注目于这种性灵时,他自然不可能借用前人,也没有闲心来考虑诗法、运用典故。就算是反映现实、揭露现实,他也不会考虑什么策略,没什么保留。前面诸诗都是自然本色,直言不隐,毫不弯曲。“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髑髅,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20]17就是这样一首诗。因为剥去了诗法、典故等外部装饰与内部曲折,诗人及对象的性灵反而无遮无掩地呈现出来,从而给人以特别的美感。沈南屏将赴日本国教画,袁枚赠诗曰:“东阳隐侯画笔好,声名太大九州小……眼惊红日初生处,画到中华以外天。”(《赠沈南屏画师》)呈现的则是诗人特异的诗才与灵心。《所见》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21]515呈现的则是所见牧童的悠闲与机警。
袁枚的性灵说与钟嵘的“陶性灵”、“吟咏情性”,杨万里的“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22]2,严羽的“诗者,吟咏性情也”一脉相承,与晚明袁宏道的“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也多有相近之处。然而,在诗文集中并不见袁枚对于袁宏道有何赞许,相反,他对于明季士大夫(袁宏道也应该包含在内)倒是有所批评,以为他们“学问空疏,见解迂浅”[23]537。对于与袁宏道关系密切的李贽、何心隐,更是以“人所共识之妖魅”、“人所共逐之盗贼”视之。[24]314这也表明袁枚的性灵说与公安性灵说虽然在字面上难以区分,其实质却有重大不同。这不仅表现在袁宏道更强调“无闻无识”,袁枚更强调灵机;袁宏道更加“信心而言,寄口于腕”[25]699,袁枚仍然讲究千锤百炼;更主要的是,袁宏道的性灵说(尤其是早期)与李贽、何心隐哲学一样具有突破性与叛逆性,而袁枚从根本上说与当时的统治思想以及孔门诗学并不相违。
虽然袁枚也有“三百篇中嚼蜡者,圣人虽取吾不知”[26]401一类说法,但总体上说还是服膺孔子,以为“大道有周、孔,奇兵出庄周。横绝万万古,此外皆蚍蜉”[27]293。袁枚性灵说虽有对财色等情性的肯定,但并不过分;虽然没有着意渲染教化,但对灵机自然的沉醉本身也是一种风雅;至于在师古、诗法、用典上的取向,本来就无伤大雅,何况在这些方面他都没有走向极端。总之,袁枚的性灵说较为温和,也较为包容。从根本上说它是乾隆时期思想文化的产物,既与诗歌本性相吻合,又与时代相适应,甚至可以说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说沈德潜的温柔敦厚格调是乾隆时期庙堂诗学的代表的话,那么,袁枚的性灵说就可以说是乾隆时期山野诗学的代表。它的一些疑似过分之处,虽然也会引来一些保守者诸如“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筱园诗话》卷2)、“小仓山房诗,诗中之异端也”[28]238的批评,实际上却体现了袁枚对时代的准确拿捏。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妆点山林、逢迎冠盖之作,也可以从这方面来理解。
或许正因为此,袁枚及其性灵诗歌影响空前,“《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29]202用反对者的话来说,则是“谬种蔓延不已,流毒天下”[30]2366,与他同时或稍后,以性灵为旨趣的诗人络绎不绝。若以派别论,性灵派无疑是乾嘉间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的诗派。
三、翁方纲与肌理说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