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时令和季节的阳光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受。描绘正在乘凉的牧童的《暮韵图》创作于1965年,表现了盛夏骄阳的强光。⑤炎热的夏天里,欲暮时分的太阳依然火热猛烈;树上的牧童吹起短笛,悠然地享受树荫中惬意的清凉。画面虽然没有描绘树干在夕阳中的投影,但大片黑色与深灰渲染的树丛与空地的留白构成跨度极大的明度对比。这种反衬法使画面下方的留白能单纯、有力地表现出盛夏阳光的强烈和刺眼。夏天的阳光不仅强烈,而且火热。树丛的墨色中晕染了大面积的浅蓝色,在补色视觉心理的作用下,空地的留白看上去似乎倾向于橙色,即浅蓝冷色的互补色;从而空地虽不着一笔一色却令观者自然地想象到盛夏阳光那种火辣辣的感觉。此外,从局部微小细节来看,一笔到位的遒劲树干以虚实相济的笔墨和少许浅黄晕染暗示了阳光的存在。虽然这件作品只用了浅蓝和浅黄两种非常清淡的颜色,但夏日的光感却表现得特别好,体现了李可染运用色彩表现光的特点:以少胜多、以清淡胜鲜艳,此外就是色墨并用、巧用留白。
二、内在的光彩
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等各种生物都会显得光彩熠熠。这种光彩固然与外部光线有关,但更多地是源于生物体本身内在的光彩。例如,树上的叶子即使在阴天或雨天也是闪闪发亮的。所以,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除了表现外在的、物理性质的光线,更注重表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光泽和光彩,因为充满光彩是生命、自然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水彩画大师王肇民说:“画光,须知光有芒。所谓芒,就是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又从物体上反射出来的东西,即物体本身的光彩。只有物体本身的光彩,才是物体本质的反映。所以画光要画芒。”⑥
对于这种物体本身的内在光彩,李可染在他的画论中亦多次明确提及。他说齐白石有一张笔法极佳的兰花,画幅虽小,但在展场中“真是光彩夺目,力量扑人眉宇”,“好像在发光”,所以特别引人注目。⑦此外,他说明代董其昌的山水画虽然意境不足,但“用笔用墨妙极了”“清极了”,“所有物象都像是月光下的世界,都是透明的,像水晶宫一样”。⑧可见,李可染认为,出色的山水画作通过精妙的构图、色彩、笔墨等形式赋予事物以生命,使画中的自然山水焕发生命的、内在的熠熠光彩。这是一种比自然外光或物理性质的光更高境界的光。
大自然自身的内在光彩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春雨荡涤了冬日的尘埃,在这甘霖的滋润中,花草树木以新生的纯净和亮泽让大地散发明亮的光彩。李可染创作于1961年的《杏花春雨江南》正表现了春天所特有的明媚感觉。作品以古人诗句为灵感来源,描绘典型的江南风光在太阳躲藏的烟雨季节里水雾弥漫的景观,但画面却流淌着春天的光彩。湿润的淡墨表现了迷蒙雨雾中的房屋,淡淡的粉红点染出丛丛杏花,表现出杏花在生气盎然的春天里那令人欣喜的娇嫩和亮泽。与李可染创作的同样主题的其他作品相比,这件作品杏花所占的比例更大。他采用回环往复的“S”形构图使体现春天特点的杏花成为画面的主角,同时精妙地将杏花、河水、小桥、房舍这些最美的如诗意象造境式组织在一起,写意地表现了优美如画的江南那与生俱来的秀丽光彩。
自然生命的光彩在工业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像桂林这样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总是又清又亮的,令人向往。由于特别喜欢桂林山水在细雨中仿如透明的宝石一般晶莹剔透的感觉,李可染画过许多表现雨中桂林山水的作品。其中1977年的杰作《水晶宫》采用了明度较高的淡墨来表现山峰和林木,因而透明清亮的感觉大大增强。作品将奇峰、江水、树丛、房屋、舟楫等这些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组合在同一个画面,富于韵律感的纵向构图和高度统一的色彩和笔调凸显了江水的无比清澈和明亮。李可染一反惯常的画法,将黑色的屋顶全部处理成与墙面相同的白色;深灰线条勾勒出的白色房子结构清晰、棱角分明,看上去仿佛是一颗颗点缀在明朗树丛中的闪亮水晶。江水两岸的树丛和造型优美、奇崛多姿的石峰则用明度适中的淡墨渲染,再以淡雅的花青轻轻罩染。这些湿润的笔墨同时饱含劲健的力度,使纯净的山水在烟雨空濛中如闪烁水晶一样散发出神奇光彩。
三、精神上的光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是充满光彩的。人作为自然生命的最高形式则不仅拥有生命的光彩,更会焕发精神上的灼灼光华,一种只属于人类的光。对于人类神秘的精神世界,李可染将其称为“精神宇宙”。他认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风景一直都是表现人的”。⑨确实如此,古代画论常有“缘物寄情”、“山情即我情”的观点。这些观点蕴含的意思是,山水画杰作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作者将自然、真挚、强烈的感情融入其中,从而作品焕发精神上的魅力和光彩。
对于山水画的精神魅力和光彩,李可染阐释道:“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来看,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这句话令人想起明代画论所说,“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 李可染上述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画虽然不强调时时在变的外部光线,但注重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精神气质。松树的气势和力量恰如人的某种精神气质。当作者深刻感受到这种精神气质,同时饱含感情地将这种精神气质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作品就会因强大的生命气势和逼人的精神力量而散发出一种很纯粹的、非物质的光。可见,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和理想的影响下,李可染追求山水画作品具有精神上的光彩,使山水景物即使没有阳光直接照射也同样光彩四溢,使观者体验到客观自然中所无法看到的、比物理性质的光更加灿烂的精神之光。
这恰如受东方绘画影响的法国现代画家马蒂斯所说,“我需要使人们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闪光”,精神上的光“是一种极具绘画性的光”。对于精神上的光,马蒂斯还论述道:“那些具有一种内在的光的美术家或诗人,能够改变客观物体,用它们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一种有感觉的、经过组织的、生气蓬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印有上帝的某种确定无疑的标记,有着上帝的某种反映。”
如果我们将马蒂斯和李可染上述论述的相似之处综合起来就会发现,山水画杰作所焕发的精神上的光是一种比自然外光更加光辉灿烂的光,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光。李可染创作于1959年的山水画杰作《桂林小东江》正体现了这一点。
《桂林小东江》表现的虽然是阴天中的青山秀水,但整张画却流淌着宛若仙境的明净光辉,令人联想到精神世界的纯净与美好。作品从高空府瞰的视角描绘源自青青远山的小东江蜿蜒穿过青葱平原的优美景色。淡绿色的渲染将草地和远山统一为一个整体,寥寥数笔墨色勾染的树木潇洒自然而又充满生气。在单纯的淡绿色块和树木墨色的反衬下,留白的江水虽然只扫了几笔轻松的倒影,却显得异常清澈和明亮。作品笔法简约概括,形式单纯有力,炉火纯青的高超技巧令观者忘记笔墨,而只惊异于那扑面而来的醉人的清新与明媚,一种只属于心灵世界的纯净光华。这令人想起有关李可染的《荷塘消夏图》的评论:“这光并不来自客观真实,好像伦勃朗笔下神奇的光芒那样,它来自画家内在的感觉。”
既然山水亦有性情,会闪烁心灵之光,那点缀了建筑艺术的景致更加体现了某种人文精神气质。譬如,年代久远的建筑通常带有神秘色彩。李可染1957年访问东德期间的风景画《德国磨坊》描绘了一座掩映于繁密树林中的磨坊建筑,周围的树荫中点缀着其它一些小房屋。这座曾经作为食品加工之重要设施之一的水力磨坊在20世纪工业时代逐渐人迹罕至,成为记载历史的古老建筑。李可染笔下的尖顶式磨坊建筑典雅优美,简练的几何式造型隐含着一种严谨、理性的精神气质。磨坊结构明晰、色墨丰富多变;那亮光闪烁的墙面在灰黑色树丛的衬托下获得全画最强烈的明度对比,使磨坊成为最精采的主体建筑和画面的视觉中心。画面基调以深灰为主,其中的淡红房屋和淡绿树丛显得和谐悦目而不突兀,使作品在水墨特有的朦胧含蓄的深沉中闪耀着古雅、神秘的色彩,透露出机器时代以前人类深邃的智慧之光。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