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丝与互联网商业模式(2)
电影《小时代》上映之后,主流影评人集体吐槽也算是近几年国产电影的奇观,但郭敬明粉丝的绝地反击则让人看到了其人气之强、号召力之大。另外一方面,电影几位主演的粉丝们也呈现出和郭敬明粉丝类似的特点和行为模式,他们掀起的一阵阵反击不断展现出智商和情商的不足。这或许是微博有史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论战:一方是以主流、高智商的大V知识分子,另一方多数是不足20的少男少女,从价值取向到拍摄方式,从演员选择到故事架构,双方的争执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最后,一方以骂对方脑残结尾,一方以"你们这帮老古董"反击之。
某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微博口水仗,而是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小时代》目标受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从双方之间的论战中读者也能看到,双方不在一个时空里对话。从一开始,某一方并不是电影《小时代》的目标受众,而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群体,则无一例外地站在郭小四的战队里摇旗呐喊,好不热闹。
粉丝经济的脆弱性
粉丝经济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之上。非理性是人类的天然选择,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非理性因素会逐渐减少,当人们决策日益理性化,对偶像的崇拜也会大幅减少。以小米为例,粉丝经济成就了小米,那么小米会不会败于粉丝经济呢?当然,一个品牌的成功有着很多因素,粉丝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粉丝之于小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米的粉丝会不会大量减少?如果真是这样,小米还能继续前进吗?
笔者的答案是小米的粉丝不会减少,小米未来的驱动力还将是粉丝经济。理由如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小米的粉丝群体,这是一个舍不得买苹果、三星的群体,但他们对手机品牌和性价比都有着很强的需求。这个群体也是目前中国社会中大量存在的农民工和所谓城市白领的交叉群体,短期内,这个群体不会大量减少,而是会在一进一出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也就是说,即使一部分米粉转移到其他手机品牌或平台上,也还会有一些新鲜血液补充过来,总量还是相对稳定。
其次,互联网会放大米粉的聚集效应。小米的成功得力于互联网营销的作用。而随着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粉丝经济的土壤依然还很肥沃,这对小米的粉丝来讲,无疑还是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只要品牌能和这些粉丝保持一定互动,在互联网的集群效应作用下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时代或者郭敬明粉丝经济模式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当这些郭敬明粉丝成年之后,他们还会继续追逐小四的小说吗?答案并不难寻找,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吐槽电影《小时代》的80后,十有八九曾经是郭敬明的粉丝,而当他们踏入社会,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时,他们也开始反思曾经在郭敬明小说中描述的所谓生活是否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讲,郭敬明很难改变时间之于粉丝的意义。
而在国外,如《星际迷航》、《超人》这类电影或漫画都对粉丝们产生了极其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很多人的少年时光被这类作品所影响,并热爱终生,其中最极端的代表群体就是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那群科学家们。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郭敬明的作品无法让粉丝们得到长时间的承认,我们当然不能马上得出该作品肤浅的结论,但至少,可以有些底气的承认,该作品不算伟大的作品。
的确,一如小米的粉丝平衡机制。郭敬明的粉丝圈也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衡。但小米毕竟是一种商品,它所提供的价值是实用和功能,而郭敬明的小说理应是一种文化,或许,一开始这就是一种讲究实用和功能的商品,而非文化。也或许,郭敬明早已不是一个作家了。
互联网的小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部落化、现代社会的解构部落化以及网络社会的新部落化三大阶段。部落化是小圈子社会的重要特征,原始社会由于通讯交通不便,使得社会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交往。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探索的范围不断扩大,通讯、交通工具也有了较大发展,促使地球上的人们开始走出自己的"部落",成为世界人。而20多年前兴起的网络社会,一方面极大降低了沟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长尾效应的存在,从而让人类重新进入小部落社会。互联网的新部落,更多地是建立在兴趣之上,早期互联网的BBS,就是部落集合。人们在上面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某个话题下共同发言的网友其实就构成了一个小部落。
互联网从BBS逐步过渡到社交媒体阶段,人们从对兴趣的关注点开始向对人的关注点演进。从产片设计来看,社交媒体的主页更突出"人"的价值,让人成为整个信息流的中间环节,这和现实生活的情况很类似。因而可以说,社交媒体是线下关系的完美呈现,但比线下关系更有优势,比如在获取成本、维护成本、扩展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
网络的部落化让散落在互联网各处的人重新聚集,形成新的群体。网络部落也像线下群体一样具备某些特性。勒庞在其经典的《乌合之众》里对群体特征做过详细陈述:"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象中经过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这些特征在近几年互联网的争议中都得到了验证,比如在电影《小时代》的对骂中,支持郭敬明的部落,无论是个体表现还是整体思维,都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群体特征的集中体现。有媒体评论到,郭敬明的支持者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回复,基本都在重复三句话:你老了、你嫉妒、你是枪手。这种简单直接的回复在对骂另一方看来的确非常幼稚,无怪乎称其为"脑残粉"。
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观察互联网的聚集效应,你可以发现互联网部落化从未超出群体聚集的特点,它不过是借助于技术手段的聚集而已。北非的Twitter、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都不过如此。而具体到中国,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也让中国网民的聚集特点有所不同,这对理解这群小时代的"脑残粉"或者说忠实粉很有帮助。
中国互联网诞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里。根据清华大学教授李强的分析结果,中国社会呈现出"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约有64.7%的人处在分值非常低的位置上,其他群体则像一个立柱,群体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界限,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这和西方的椭圆形社会结构和金字塔结构完全不同,社会大量人群集中在中底层或最底层,这对中国互联网有哪些影响呢?
大量中底层民众成为互联网网民的主题部分,这部分人对于互联网的需求简单而直接,娱乐成为一种刚需。以娱乐为主线的互联网公司近几年发展迅速,其中以视频、游戏为集中代表。在中国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中,游戏一直以来都是最容易变现的模式,巨鳄如腾讯,新锐如YY,都利用民众现实的需求闷声发财。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