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经济区新策略的探索(2)
时间:2013-12-04 11:04
来源:发表吧
作者:李佛赏
点击:
次
2.2 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从历年经济指标的数据来看,东北经济区内的四大省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辽宁省在各项经济指标上均居于前列,GDP值约为其他几个省区的总和,占全区的一半,第二产业产值始终最高,对外经济发展水平也蝉联全区榜首。而蒙东地区各项指标均处落后水平,黑龙江省在GDP值上领先吉林省,但在对外经济发展中两省水平相当,排名时而互换。总体上看,东北经济区内各省区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并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 东北经济区的机遇分析
3.1 区域内经济合作 “十一五”期间,国家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种区域规划说明了区域经济整合将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柱力量之一,也为东北经济区带来了区域合作的新动力。东北振兴的“十二五”规划更是将“完善四省(区)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为规划重点之一,这也预示着东北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未来。
3.2 产业调整 进入21世纪,国际产业转移的范围和资本输出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基础产业开始大幅度加快向中国转移。同时,东北经济区地处东北亚,毗邻朝鲜、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这些国家在技术、资源、资本、市场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并与东北经济区形成优势互补。现阶段,日本、韩国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因为中国制造行业生产加工的能力和大市场牢牢吸引了他们的眼球,这对于东北经济区的发展也是一次好的机遇。而且,因为经济区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能力、科技研发等优势,使得东北经济区将成为承转辐射的节点,以此来促进这一区域接受日韩产业转移。
3.3 第四经济增长极 2008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各项经济指标大幅下滑。但是和之前相对应看,自从2004年以来,东北经济区在国家大力支持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策的推动下,GDP一直呈现增长的状态,且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迹象表明,中国北方省份的经济正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活力,东北经济区积极把握良机,推进区域合作,四省区联手将本区打造成中国的“第四经济增长极”。
4 东北经济区的挑战分析
4.1 资源瓶颈 作为重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区面临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困境。当前,东北经济区处于加快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因为东北地域宽广,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承载能力低,在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的矛盾也不断加大,尤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面临的问题比其他地区更加突出。在煤都抚顺,其老虎台矿已经开采到了-800米,而正常开采的深度是-430米;在我国第三大油田盘锦,从1996年开始,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逐年下降。即使是东北的另一项重要资源——粮食,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东北粮食的尴尬境地更为明显。
4.2 区域一体化受限 由于行政区划意识比较强,加之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还比较高,东北经济区各省区之间在跨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够成熟,尽管已经有多个合作项目获批,但进展较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5 振兴东北经济区的“新”策略
5.1 资源整合 实现东北经济区的振兴要求加快实现全区一体化的步伐,整合区域内分散、利用不合理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的配置,并解决区域内部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区域资源整合的根本需要构建区域内有效的合作机构,就需要加强东北四省经济区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做到切实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特别是跨省区出现的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生态和行政执法等重大事项。支持各省区地市间开展合作,密切东北三省西部地区与蒙东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第二,区域资源整合的关键是产业集聚,因此应注重打造各省区内与跨省区的产业带的培养与形成。如辽宁的沈阳、鞍山装备制造,吉林的长春、吉林汽车制造,辽宁本溪、吉林通化、黑龙江哈尔滨的医药制造等。为了推进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实现东北四省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局面,在蒙东建设综合能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等,以便能加快合作。第三,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另一关键是强有力的物流支持,因此应注重构建东北经济区的综合物流体系,实现以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拉动物流业,以物流业发展推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