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态势

时间:2014-01-24 08:48 来源:发表吧 作者:田星 点击:

   [摘要]本文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史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心态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大的框架中具体审视了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的兴起,通过对五部已经出版和发表的学术史论著的创作体例、具体内容、学术框架和主题意指的分析,阐明电影学术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反思自我,建立传统,促使电影学术研究从边缘走向中心,并进而促进学界本身的规范和成熟,文章最后指明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还处于兴起阶段,有待于学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进一步开拓。

  [关键词]学术史;中国电影学术史;兴起;发展态势

  学界有关学术史的集中探讨最早起源于1991年。是年冬,《学人》丛刊召集了一次关于学术规范与学术史的座谈会,作为讨论的结果,丛刊第一辑以《学术史研究笔谈》为名,发表了与会者的一组笔谈。①作为当时讨论的参与者之一,汪晖以一贯的深沉和敏锐道出了90年代初那场讨论的背景和参与者的真实心态:“学术规范与学术史的讨论……是将学术的失范视为社会失范的原因或结果,从而对学术规范和学术历史的反思是对社会历史过程进行反思的一种特殊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于学术,内省晚清以来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建立的现代性的历史观……这种反思式的讨论除了学术上的自我批评以外,还涉及在政治上无能为力的知识者在特定情境中重建自己的认同的努力,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社会行为和历史姿态。”②时过境迁之后,对于作者而言,这场讨论已沉淀为历史的遗痕,相较于学术发展的实绩,其意义似乎更在于它镌刻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知识分子面临转型(这里的转型即指知识者身份和职能的转型,也指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的复杂心境:当启蒙的激昂和政治风暴的“洗礼”都已平静,暴雨过后四顾茫然,在“现代性”的光芒消失的地方,“市场”的灼灼白日开始升起,知识者在孤寂中“临渊回眸”,所要追寻的依然是那个古老的命题:“我是谁?”在这样一个混沌、复杂的世纪末图景面前,作为一个当代知识者,该如何建构自我认同,该如何重新审视和建构个人和社会、知识者和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的信仰”③,那么当年的那场讨论的意义便由此彰显出来,因为回溯历史即是建构自我的开始。

  如果说汪晖的回忆只是点到为止地剖析了90年代初知识界的困境,那么作为事件参与者的陈平原则是以身践履了自己当年的“学术史随想”,从而将当年的那场深具社会影响的学术讨论引入了扎实的学术研究园地,时至今日,其所倡导的学术史研究已经得到学术各界的关注,不少学人扎扎实实地做出了成果:有人梳理宏观学术脉络和流派,有人专著个案研究,有人从问题切入深入剖析,有人结合具体学科反思总结……学术史研究已经渐成时尚,不仅众多报纸杂志纷纷开辟专栏,大型学术专著陆续问世,以《云梦学刊》为中心的当代学术发展专栏和论坛已举起“学科建设”的大旗。

  电影作为近年来日益兴盛、壮大的新兴学科,对其将近百年的学术历史的梳理和研究自然要放入以上我们所讨论的背景之中来看。我们无法确切得知,90年代的那场讨论和学者心态的变化多大程度上波及了电影研究领域,但显然,其后逐渐兴起的学术史研究浪潮对中国电影学术史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在已经出版的重量级当代学术史研究成果中,有关电影学科的论述少之又少:《新中国社会科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人民日报》“理论·学术”版的“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都鲜少涉及电影学科,除了这些宏观研究论著之外,结合具体学科、学人、思潮的个案研究涉足电影领域的似乎也不多,④陈平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史丛书也是偏重于历史、文学、思想和文化研究。这可能与电影这一学科的“新兴”地位相关,实际上,关于学术批评的话语在电影研究界一直没有断绝过,而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那几部学术史或者说“有此企图”的论著,也于世纪之初纷纷问世:《中国电影理论史评》和《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出版于2005年,《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发表于《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中国电影批评史》出版于2007年,《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出版于2009年,《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有鉴于此,相较于文学等发展成熟的人文学科的社会忧患意识,电影学术史研究首先要面对的是一种“自我命名”的身份政治,这里关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在电影日益成为主流文化载体的当下,如何促使电影学术研究从边缘走向中心,获得更多地对于当代文化进行阐释的话语权是电影学术史研究的潜在动因。其二,如何通过对近百年电影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建立传统,总结经验,反思自我,从而有效地推动当代/当下学术研究和电影学科建设的发展,进而推动电影产业和文化走向繁荣,是电影学术史研究需要切实面对的问题。

  “李学勤在他主编的11卷本的《中国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总序’中写道:‘研究学术的历史,从历史角度看学术,这就是学术史。’张立文在他主编的6卷本《中国学术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总序’中写道:‘通过考镜源流、分源别派,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血脉和趋势。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两位学者的文字表述虽有不同,但其内在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笔者认为,‘学术史’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历程。学术史就是学术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出学术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⑤从以上余三定对于学术史的定义来看,学术史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无疑是“历史”和“学术”。那么推而言之,电影学术史研究即为:对于电影学术发展历程的反思、分析和研究。

  需要辨析的一点是:关于学术研究的研究,根据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学术批评和学术历史研究两个领域。前者着重对当下的学术现象和学术成果展开批评,意在规范学风,点评学术成果/现象,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繁荣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后者着重将中国电影学术发展放在历史的坐标里,梳理既有成果,归纳经验,建立传统,反思自我。从方法论上来看,又可分为散点式的个案研究和整体性的宏观研究。(本文所讨论的电影学术史研究主要是指后者。)具体来看,散点式的个别研究在当代学界不乏佳作,有人着重于学人学思分析(如陈犀禾对于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分析);有人意在学术专著和成果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如学界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有人回眸当年的学术批判和论争(如对30年代电影“软”“硬”之争的重新评价、对《武训传》批判的省思、对80年代几次论争的再度评价);有人以问题切入历史研究(如对影戏传统的讨论)……相较之下,以“撰史”的规模、体例和心态对近百年电影学术史进行梳理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已经发表和出版的比较重要的学术史著作主要有以下几部:《中国电影理论史评》和《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出版于2005年)、《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发表于《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中国电影批评史》(出版于2007年)、《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出版于200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是中国电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主办,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电影家协会联合承办的“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研讨会的论文集,虽然本次会议的论题张扬的是历史研究的视角:对新中国电影理论60年的发展和回顾,然而其成书体例不能算作一本“史学之作”,只能说它具备了学术史的视野和“企图”,体现了学界近年来对电影学术史研究越来越清晰的自觉意识。仔细分析已有学术史著作的写作范畴、体例、史观、方法论和创新点,或许会帮助我们看清楚该领域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被展开和讨论。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